主页 > 国际新闻 >

福州崇福寺简介

编辑:最新国际新闻 2024-02-22 19:04 浏览: 来源:www.liuxuekuai.com
     泉州崇福寺位于鲤城区崇福路,初名千佛庵,后改名崇胜寺、洪钟寺、崇福寺,与开元寺、承天寺并称为泉州三大丛林,1982年被福建省政府定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崇福寺是泉州少林寺废后传授少林武功的又一寺院。重修后大雄宝殿的风格保持明代规制,有应庚塔、千人鼎、大洪钟崇福寺“镇山三宝”。大洪钟,铸于明初,声音宏亮,“崇福晚钟”为泉州八景之一。
 建寺历史
  崇福寺始建于北宋初年。《泉州府志》载“崇福寺故在城外,宋初陈洪进有女为尼,以松湾地建寺,拓罗城包之,名千佛庵。”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崇福寺》载“崇福寺,在城东北隅,名胜志寺。故在城外,宋初陈洪进有女为尼,以松湾地建寺。《八闽通志》地有晋松四株,故名。拓罗城包之,名千佛庵。”
  陈洪进原籍仙游,为人机谋善变。先为留从效部下,竭力尽忠,擢升统军使;留从效死后仅一个多月,便和张汉思诬陷从效之子绍鎡反叛,致使绍鎡合家冤死,从而攫取兵权;又以复兴闽王后代作号召,招聚徒众;后又智取张汉思,转而投靠南唐•李璟。雄据漳、泉的陈洪进于北宋初归顺赵宋,献漳、泉二州,膺封清源军节度使,进爵太师,权擅一方。(《泉州人名录•陈洪进、留从效》)
  陈洪进之女不齿其父反复无常,决心遁入空门虔心礼佛,以赎父罪。陈洪进劝阻不住,只好在泉州城北隅松湾古地兴建千佛庵,俾使削发为尼的女儿于此诵经礼佛。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古迹•松湾》“松湾,在崇福寺口,石刻‘松湾古地’四字。有古松四株,相传东晋时物。旧志谓,在虎头山者,误。虎头山亦有四株,大略相等。然松湾字则在崇福寺口。”
  初建寺时,陈洪进特地将罗城扩大,将寺院圈入城里,并重新开凿一段环城河,以便能经常乘船循环城河来此看望女儿。(《泉州府城•罗城》)
  但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另有一说“(五代)文矩,字湼盘。出言成谶,历历如券。尝诣西院法堂,轮竹杖而入。会有五百许僧染时疫,文矩以杖次第点之,各随点而起。王审知甚加礼重,创崇福寺于泉州以居之。号慧日禅师。”(《泉州人名录•文矩、王审知》)
寺院修缮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崇福寺》载
  (北宋)太平兴国(976—983年)中,赐名崇胜;至道(995—997年)中,改名洪钟;元祐六年(1091年),改名崇福。
  元至正五年(1345年)火,寻复建。
  明永乐、景泰、天顺间相继修,后废。
  国朝(清)•顺治年间,参将孙龙为僧重建。
  康熙间(1662—1722年),守蒋毓英,僧希觉、实哲等修;提督蓝理(《泉州人名录•蓝理》)继修,镌‘松湾古地’四字于寺口(今嵌于前殿对面照墙)。
  乾隆间(1736—1795年),乡绅郭赓武捐倡,住僧法梁募缘重修。
  嘉庆壬戌(嘉庆七年,1802年),守王绍兰、令徐汝澜捐俸倡修。
 历代住持
  北宋熙宁间(1068—1077年),太守陈枢延本观禅师主崇福寺。(《泉州人名录•本观禅师》)
  南宋,太守真德秀延宗达禅师主崇福寺。(《泉州人名录•宗达、真德秀》)
  清康熙卅一年(1692年),鼓山道霈和尚登开元寺戒坛,出拂子付嘱机锐,机锐旋开山崇福。既而琼人延主圆通院。越岁归崇福,建万佛道场。满期,沐浴结伽,登座留偈,掷笔而逝。(《泉州人名录•机锐》)
  民国初年,延请妙月和尚为住持。妙月(1883—1944年)深得少林拳术真传,号称“铁沙手”、“铁罗汉”。他以超群的拳术、精湛的医学,弘法行道,济世救人,名噪福建和东南亚。他去南洋菲律宾行医化缘,回来对崇福寺进行全面修建,并增建钟鼓楼、祖堂、报恩堂等,重兴崇福寺。妙月树立“医武济世、禅农并重”的宗风,太虚大师曾有一联相赠“双拳铁罗汉,十亩老农禅。”
 寺院规制
  崇福寺坐西向东,方圆约15亩,现存大殿及后殿,系清末重修,重修后大雄宝殿的风格保持明代规制。1996~2001 年重建。
  寺分三进,规制风格独特。殿堂巍峨宏敞,檐角高翘,斗拱宏大,画栋雕梁,魁伟堂皇,在古代木结构建筑中,可称精致罕见。
  前进为天王殿,奉祀弥勒佛,旁有四天王,高约两丈,雄伟魁悟;前殿左侧为钟楼善庆楼,右侧为鼓楼福禄阁。
  中进是大雄宝殿,面宽5间、进深6间,重檐歇山顶,抬梁、穿斗混合木构架,部分保留宋制,殿前有4根明代八角形石雕龙柱,殿内供奉释迦、药师和弥陀。大殿横匾“戒香普薰”,乃弘一大师墨宝(《泉州人名录•弘一法师)。
  后进是观音殿,供奉千手观音。
  还有藏经楼、祖师堂,法堂、报恩堂、五观堂、凉亭等。
寺院景观
 应庚塔
  应庚塔建于北宋•乾德初,位于藏经阁北侧。传说此塔有“应利欹斜”之灵,斜向何方,该方便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故名“应庚”。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古迹•崇福寺石塔》
  “崇福寺石塔,世传是塔关城废兴。历宋、元、明变迁之时,辄欹侧若堕,平治则正。
  国初(清初)•戊子(顺治五年,1648年)、己丑(顺治六年,1649年),闽海波倾,洞塔颇倾斜。有士人避地江南者,遇异僧因谈及居里所在。僧问‘崇福寺塔犹存否?’士人以颇倾斜对。僧曰‘寺塔未圮,泉不应兵燹也,当速返居之。’
  甲寅(康熙十三年,1674年)后,塔乃周正,复生朴树于基座。
  今根柢盘绕,再无倾侧之患。”
  应庚塔高四丈,广二丈,八角七层,花岗岩石质实心楼阁式,每面雕刻佛像,略有倾斜,但历久不坍,是泉州最早的石塔, 比开元寺东西塔还早。
  其七级细长外形比例,除与近期开元寺出土的小石塔相似外,同闽南遗存的其他宋代石塔风格迥异,属于福州、闽东一带做法。
  历千年沧桑,越来越斜,2001 年拆卸扶正重修。
千人鼎
  据记载,千人鼎高可六尺,直径五尺,厚八分,传说能供千人饭食。惜已损坏许久。
 大洪钟
  “崇福晚钟”为古泉州八景之一。
  崇福寺历史上曾以“大洪钟”闻名遐迩,北宋•至道(995—997年)年间曾一度改名“洪钟寺”。
  清•道光《晋江县志•金石志》载“巨钟,在郡北崇福寺,以铁为之,晨夕所敲,声闻二十余里。相传宋时物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崇福寺》载“寺有巨钟,明时寺废,为南安僧所得,康熙间复归。”
  现存的大洪钟悬于钟楼,铸于明初•洪武二十年(1387年)崇福寺修复后,由住持和尚警凡募化资金铸造。钟面中部铸有《心经》全文、楞严神咒;钟上部铸“明•洪武二十年七月温州(平阳)黄宝起、陈显六造。”
  大洪钟高六尺,圆径三尺八寸,重八百公斤,用纯铜1600余斤铸成。铜质清纯,钟声洪亮,相传可传可传十里至洛阳桥,泉郡诸寺巨钟,无出其右者。
宋代雕像
  崇福寺有两尊宋代石雕像,刻工精细传神。既为泉州宋代佛教小型石雕珍品,又表明崇福寺曾是南禅宗寺院。
  石雕之一是一位修行的尊者,辉绿岩雕成,高69厘米、肩宽28厘米。尊者头发卷曲,胸前肋骨条条突出。右手执经卷,左手摸在头顶上,面部表现出“顿悟”的喜悦表情,雕工传神。1954年,英国皇家亚细亚学会杂志,第1、2合刊期,登载约翰•福斯特文章,认为该石雕的题材,似是印度的涅盘。从尊者的面部表情看,更像是佛教禅宗的“顿悟”表现。
  另一尊佛教小型石雕像是佛教禅宗始祖达摩的坐像。辉绿岩雕成,像高58厘米、肩宽22厘米。坐像头部侧向右,头无发,合眼、闭嘴,两颊皆胡须,面形像西南亚人。两手合抱平抬于宽大的袈裟里,足履僧鞋外露,衣褶刻工流畅。
相关故事
  北宋初,雄据漳、泉的陈洪进献漳、泉二州,膺封清源军节度使,进爵太师,可谓位及从臣、权擅一方。
  陈洪进,原籍仙游。先为留从效部下,因屡立战功,遂擢升为统军使。但他为人机谋善变,反复无常,先以复兴闽王后代作为号召,以招聚徒众,转而投靠南唐李景,又归顺赵宋。留从效在世之日,陈洪进竭力尽忠,及至留从效死后,仅一个多月时间,他便和张汉思诬陷从效之子绍兹反叛,致使绍兹全家含冤死去,从而攫取兵权。以后又智取张汉思,一跃而为清源军节度使。
  陈洪进之女对其父这种反复无常的做法十分反感,为了洗刷其父之耻,决心遁入空门虔心礼佛,以赎父罪。父亲劝阻不住,只好在泉州城北隅松湾古地兴建千佛庵,俾使削发为尼的女儿于此诵经礼佛。
  初建寺时,陈洪进利用手中权柄,特地将罗城扩大,以便将寺院圈入城里,并重新开凿一段环城河,以便能经常乘船循环城河来此看望女儿。
  至宋代元右六年(1091年),千佛庵始改称为崇福寺。降至元末,崇福寺毁于大火,不久复建。明代以后,屡经修葺,现存之大殿及后殿,系清代末年所重修。崇福寺方圆约15亩,寺分三个殿堂,规制风格独特,前为弥勒殿,奉祀弥勒佛,旁有四天王,高约两丈,雄伟魁梧。前殿左侧为善庆楼,右侧为福禄阁。正中即为大雄宝殿,后殿供奉千手观音,佛像雕塑精美。左右又筑钟鼓楼对称。殿堂巍峨宏敞,檐角高翘,斗拱宏大,画栋雕梁,魁伟堂皇,在古代木结构建筑中,可称精致罕见。大殿横匾“戒香普薰”,乃弘一大师墨宝,实堪宝贵。
  崇福寺拥有“三宝”,一为晋代所建的“应庚塔”,七层四丈,上有浮雕,虽略有倾斜,但历久不坍。据传该塔有“应利欹斜”之灵,斜向何方,便可使该方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二为巨鼎,高达六尺,直径五尺,俗称“千人鼎”;三为钟楼所悬巨钟,该钟乃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用纯铜1600多斤铸造而成。钟高八尺,周身浇铸楞严神咒。钟声洪亮,据传铸钟之时,师傅临行交代,必须待他走过洛阳江后才可以试敲,但徒弟性急,师傅走后不久,便忍不住试敲一下,果然洪亮无比,但却未能远达洛阳江。虽然如此,但钟声之洪亮,泉郡诸寺巨钟,无出其右者。由此该寺曾一度名为“洪钟寺”。
  铸造大钟的故事泉州崇福寺的历史很早,是宋朝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为伊的查嫫仔做尼姑建的,名叫千佛庵,后来改名崇胜寺、洪钟寺、崇福寺,是泉州城有名的三大丛林之一。元朝的时节崇福寺让火烧毁,明朝后再加以修复。传说崇福寺修复了后,住持和尚警凡发愿要铸一个大钟,才和崇福寺原名洪钟寺相称。钱呢?除了用本寺的资金而外,没够的就得靠和尚出去募捐化缘了。
  警凡和尚是住持,伊就带头离开崇福寺去化缘。出寺没偌远,就伫着一个香客。这个香客一身穿呀整整齐齐,清清气气,背一个香袋,提一挂香珠,那行那念阿弥陀佛,看款是一个很诚心的弟子,家境也一定歹,不是员外,就是财主。警凡和尚腹里想,真是佛光普照,缘分不浅,一出门就伫着一个好香客,共伊化缘一定会提得出来。警凡和尚就上前和伊相动问,又将怎么修复崇福寺,怎么要铸造大钟的事情共伊详详细细地介绍。这个香客听呀头壳一直点,嘴里念说善哉善哉,很赞成崇福寺铸钟。 警凡和尚说去一半日,看见这个香客还没动没静,没自己提钱出来题缘,就不得不献真盘伸长手共伊讨。香客说好好好,我捐,我捐,我一定捐,一双手按身上摸来摸去,一身抄通通,才摸出一文钱仔说要献给寺咧铸大钟。警凡和尚一看大失所望,又估叫是这个香客故意要来相戏弄,出家人虽说不可擅动无名之火,这时不生气也生气了,认为这个香客打歹伊的采头,就连看都没看一下,按香客身边行过去。香客也没生气也没难堪,笑笑将那文钱仔收起来。 警凡和尚到底是一个高僧,才行没三两步就后悔自责我佛慈悲,广开善门;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海纳百川,不择细流;万两黄金不算多,一文钱仔没算少,都是佛门弟子一片心香,老纳怎么会做得拒收一文钱呢?警凡和尚一念之差,险险铸成大错,越头要去找那个香客,那个香客已经不见人影了。 崇福寺的和尚到各地化缘,将铸钟的资金筹集到额,特地去浙江温州平阳请两个师傅来铸造。温州平阳一百外万人皆说泉州话,据说是咱这搭的渔民去的;最近又发现江西上饶三清山,也有几万人说泉州话;海南岛、广东、广西、江苏、四川,也有的所在到今还是说泉州话。平阳的这两个师傅工手没人会比得,作穑认真到角,从来没出过次品,更加免说会出废品,名声很大很好,几落省的宫观寺院若要铸造铜器,像铜钟、铜鼎、铜香炉、铜金炉,都请去。这次崇福寺要铸造大钟是大事情,请这两个师傅来才会铸出好钟。 在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年)五月,崇福寺正式开工铸钟,四五路的百姓,善男信女,都来参观,闹热滚滚。两个浙江来的师傅,看见这个势面,不敢怠慢,认认真真,轮流守炉,一时都不离人,惊呀一丝呀差错,打歹字号,歹共崇福寺的和尚和众多香客交代。 到熔铜铸造开模,整整用去一个月的时间。铸出来的这个铜钟,确实很高很大,通泉州府无人会比得,而且从钟顶做钟纽的弓背龙,到钟身的佛经、纪事文字,边? 和横直的花纹,都铸呀很清楚,很细致,巨大而精美,巧夺天工,真是好功夫,逐个来看皆叹为观止!警凡和尚较小心,详细按内到外,按顶到下,认认真真检查一遍,咦?怎么底脚一位小凹落去,再详细看看咧,伫好是一文铜钱位,真是美中不足。警凡和尚腹咧很疑碍。 两个师傅为了顾招牌字号,无条件要重新铸造,就将大钟打破重再来,结果铸出来还是凹一位铜钱大的所在。两个师傅和众人感到很奇怪,警凡和尚心里明白,就将伊化缘无收一文钱的事情共逐个讲,说明不拒小善而达至善的道理,这个大钟就是要让世人明白这个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