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历史知识 >

秦始皇要是传位给扶苏 秦朝又会是什么样的

编辑:历史故事 2022-12-27 20:27 浏览: 来源:www.liuxuekuai.com

  还不知道如果传位给,又是怎样的局面的读者,下面双元制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秦始皇作为历史上的第一个,在中国的历史上非常的有特色。即便是他给自己定的名号,都特别的有霸气侧漏的感觉。“皇帝”是什么意思呢?《》当中这样说到“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远方,实不称名,故不久长。其身未殁,诸侯倍叛,法令不行。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

  所谓“皇帝”,就是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绩超越了三皇五帝,所以他要把三皇五帝的尊号合起来,自称“皇帝”。这一点在当时来看是非常大胆的,因为古人言必称古,“三皇五帝”是古代功绩最高的几个人物,秦始皇居然拿自己比三皇五帝,确实足够惊人了。秦始皇他就这样做了。

  不过,秦始皇虽然在前221年统一天下,有功于天下,却毕竟道行还是比“三皇五帝”差了些。因为他的强大帝国,在他驾崩后很快就瓦解了,秦国也成了最让人遗憾的一个朝代。而秦朝灭亡,很大程度上跟的昏庸有关系,所以很多人都在想如果秦始皇传位给扶苏,秦朝又是怎样的局面?早已道破真相。

  公子扶苏这个人,在历史上留下的事迹并不是特别的多,名声却非常的大。据《史记》记载,扶苏是秦始皇的大儿子,是秦始皇本来重点培养的皇位继承人。相比胡亥,扶苏特别的贤能,而且以仁义著称,并且有和一起镇守长城的军事经验,可谓是非常完美的皇帝形象了。秦始皇去世的时候

  “独子胡亥、赵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赵高故尝教胡亥书及狱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

  那时候胡亥和赵高比较亲近,而的私心又特别的重,所以他们合伙改了秦始皇的诏书,把诏书改成胡亥继位。而秦始皇根本没有把胡亥当成继承人来培养,胡亥除了知道之外,啥也不知道。所以自从秦国传到了胡亥的手上,秦国的整个系统就开始崩溃了,导致六国复国,消灭了秦国。

  于是很多人就说,要是扶苏继承帝位就好了。那么,事实是这样的吗?其实这一点早在司马迁的《史记》当中就已经显露了出来,而且司马迁也说出了这个事实。司马迁在《李斯传》当中评价扶苏“扶苏为人仁”,还评价他“刚毅而武勇, 信人而奋士”,这两句评语就决定了扶苏根本不可能当好皇帝。

  为啥这么说呢?难道皇帝不应该“仁”吗?答案是肯定的。这一点古人也看得很清楚,古人曾经明确地说过仁慈是臣子的美德,而不是君主的美德;一个君主如果像优秀的臣子那样仁慈,那就必然走向亡国的结果了。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从历史上来看,真正“仁慈”的皇帝还真就亡国了。

  比如皇帝,难道他不仁慈吗?他仁慈了,“贼亦赤子”这样的话都能说得出来,他把造反的百当作自己的子民,还有什么比这更仁慈的呢?,崇祯的这些仁慈之举,却并没有换来国家的强盛,反而走向了国家的灭亡。我们具体来说一下为什么扶苏做了皇帝秦朝仍然会二世而亡呢?其实《史记》当中也写出来了。

  前面我们讲到,“赵高故尝教胡亥书及狱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而且赵高这个人,不怎么受扶苏喜欢。对于李斯而言,他虽然有能力,却私心很大,他看到扶苏和蒙恬亲近,就害怕扶苏当了皇帝之后冷落了自己。而事实上,赵高和李斯对扶苏的担心是对的,扶苏继位之后,必然出手对付他们两个。

  因为扶苏是个“仁”人,所以自古正邪不两立,他绝不会容忍赵高这样的人在自己的手下继续当官的;因为扶苏还“刚毅而武勇”,所以他大约也不会暂时性地对赵高。他甚至对李斯也不会客气,上来该怎么干就怎么干。但这恰恰是当皇帝的大忌,因为他这个时候其实根本还没有坐稳皇位。

  而李斯和赵高则已经经营各种人脉数十年了,扶苏一上台就与他们决裂,秦国不是一下子就炸裂了吗?相反,我们看历史上那些从权臣手中夺过权力的皇帝,基本都不是这样的性格。比如,他就反反复复地和窦拉锯了很久,甚至有的时候还故意做自己讨厌窦太后喜欢的事情,这才是皇帝的品质。

  “刚毅而武勇”,不是皇帝的品德。扶苏却在“刚毅而武勇”这条路上一直走到黑,而且还像那些儒生一般对小仁小义的好名声看得特别重要。也正是因为如此,秦始皇才对他特别的不放心,不得不把他丢到长城外面去历练,希望匈奴人的野蛮和暴力教会他残忍,也教会他如何做一个真正的领导者。

  从历史上他听到胡亥的诏书立马自杀的行为来看,他并没有学到秦始皇想让他学的东西,反而是把秦始皇讨厌的那些做臣子的德行愈发的套在了自己的身上。这样的皇帝,或许上位后天下灭亡得比胡亥还要快一些。秦始皇是一个伟大的君王,他知道自己儿子的缺点,却忘记了防范赵高。

  ,这已经不是人力可以改变的事情了。虽然秦朝二世而亡,秦始皇却是永远的秦始皇。他的高瞻远瞩与雄才大略,是后来者都难以媲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