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历史知识 >

历史上康熙为什么要多次祭拜朱元璋的明孝陵?

编辑:历史故事 2022-12-27 20:27 浏览: 来源:www.liuxuekuai.com

  历史上为什么要多次祭拜的明孝陵?一个皇帝拜一个前朝的开国皇帝,只是为了收买民心这么简单吗?下面双元制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

  十七年(1644年)三月,率农民军占领北京,在紫禁城后面的煤山上吊身亡,明朝宣告灭亡。四月底,李自成在山海关和联军打败,回到北京后即向西安方向败退。五月初,清军占领北京,不久,7岁的皇帝被接到北京,开了满清268年的统治,汉人政权亡于少数民族之手,引发了不少汉人参加反清复明活动。

  顺治十八年(1661年),24岁的去世,8岁的登基。14岁那年,康熙皇帝除后亲政,后来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基本完成国家统一。在收复台湾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一月,31岁的康熙皇帝第一次南巡,快到江宁(南京)的时候,他先派大臣去江宁钟山祭祀朱元璋的陵墓。

  ○谕等明太祖,一代开创令主,功德并隆。朕巡省方域,将及江宁。钟山之麓,陵寝斯在。朕优礼前代,况于其君实贤。(《康熙朝实录》)


  大臣祭祀完明孝陵后,康熙皇帝告诉大臣,既然自己已经来到了江宁,而且到钟山的明孝陵又不远,为此要亲自祭拜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当天,康熙皇帝就前往明孝陵祭拜。

  ○谕大学士、尚书介山明太祖陵已遣官致祭,但朕既抵江宁,距陵非远,其亲为拜奠。是日,上谒明太祖陵。(《康熙朝实录》)

  康熙皇帝不只是说说而已,而是认认真真地去祭拜明孝陵,迎来数万人围观。康熙皇帝对明太祖的祭拜非常虔诚,亲自行头大礼。现任皇帝对前朝皇帝陵墓行如此大礼,实在是让人瞠目结舌,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康熙皇帝对明太祖朱元璋陵墓的隆重祭拜,让江南汉人不仅感到震惊,而且非常感动。史书记载当时的情况是“父老从者数万人,皆感泣”。当时有人夸赞康熙皇帝“千古盛德之举,在昔帝王未有行者”。

  “上由甬道旁行,谕扈从诸臣皆于门外下马。上行三跪九叩头礼,诣宝城前行三献礼;出,复由甬道旁行。赏赉守陵内监及陵户人等有差。谕禁樵采,令督抚地方官严加巡察。”(清朝王世祯《池北偶谈》卷四)

  康熙皇帝一生共5次到明孝陵祭拜。第一次祭拜后,康熙皇帝还进行了5次南巡,其中有4次亲自到明孝陵祭陵,而且都是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四月,康熙皇帝第三次南巡,这时康熙皇帝已经46岁,他不仅在明孝陵行了三跪九叩头大礼,还为明太祖朱元璋题写了四个大字“”。

  这4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表扬朱元璋的治理成绩比和还好。康熙皇帝题完字后,要求官员将这4个字刻碑树立在明孝陵前,这个碑今天还在明孝陵内。

  康熙皇帝一次祭拜明孝陵是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三月,此时,康熙皇帝已经54岁。他到江宁后,告诉大臣,明天要亲自去祭明孝陵。大臣们劝说,之前皇上已经多次亲自祭奠明孝陵,还经常派大臣或皇子祭奠明孝陵,不仅如此,还维修明孝陵,并安排专人看守,自古优待前朝从来没有这样隆重的;皇上这次又想亲自去祭明孝陵,我们认为这样做隆重过头了;加上天气突然热了起来,皇上就不要亲自去祭明孝陵了。康熙皇帝说天气热怕什么?朕必须要去。

  大臣劝都劝不住。

  “谕大学士等曰朕欲于明日往谒明太祖陵。大学士等奏曰皇上前此临幸江南明太祖陵,或遣官致祭、或遣皇子致祭、亦有皇上亲行灌奠之时,又重新庙貌,专人看守,自古加厚前朝未见如此者,今皇上又欲往谒,臣等以为太过。况此行已遣大臣致祭,天气骤热,不必亲劳圣躬往谒。上谕曰天气骤热,何足计耶?朕必亲往。”(《康熙朝实录》)

  这时候,康熙皇帝已经当了48年皇帝,经过他的励精图治,此时国内,天下太平,满清的统治地位已经十分稳固。这时候,康熙皇帝为什么还要如此隆重祭拜前朝皇帝朱元璋的陵墓?仅仅是为了收买汉人的心?显然不是。如果是收买人心演戏,祭拜一两次就差不多了。

  前一两次祭拜,当时天下初定,肯定有收买人心的目的。,康熙皇帝后面还多次祭拜明孝陵,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呢?我想,主要是出于康熙皇帝对明太祖朱元璋治国能力和治理成效的钦佩。

  明太祖朱元璋从一个穷要饭的和尚,白手起家,扫荡群雄,建立历时276年的大明王朝,很不容易。朱元璋在位31年,对国家进行了精细化的管理,创造了“洪武盛世”。朱元璋去世前,国家仓库里的谷子可以吃好几年,有的谷子因为存放时间太长,发霉了。朱元璋的治理成绩真的很了不起,这是事实。

  老实说,康熙皇帝之所以多次亲自祭拜明孝陵,主要是康熙皇帝真的打心里佩服明太祖朱元璋。后来,康熙皇帝的皇帝也6次南巡,每次南巡都到江宁祭拜明孝陵。我想,乾隆皇帝多次祭奠明孝陵的原因也和皇祖康熙皇帝类似,主要是打心眼里佩服明太祖朱元璋。

  当你很佩服一个人的时候,就很容易想起他。如果这人活着的,你会经常想见见他;如果这人已经作古,你会经常想去他的坟墓祭奠。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理就是这么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