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历史知识 >

有哪些与富弼相关的轶事典故?他有哪些成就?

编辑:历史故事 2022-12-27 20:27 浏览: 来源:www.liuxuekuai.com

  (1004—1083年)字彦国,洛阳人,北宋、文学家。下面双元制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天圣八年(1030)以茂才异等科及第,历知县﹑签书河阳(孟州,今河南孟县南)节度判官厅公事﹑绛州(今山西新绛)﹑郓州(今山东东平),召为开封府推官、知谏院,知制诰、枢密副使、知郓州、青州,枢密使,进封“公”,出判亳州。富弼多次出使辽国,对情形也十分关注,他认识到辽国“委实强盛”,西夏“日渐壮大”,与古代夷狄大不相同,已是中原文明的劲敌。富弼利用自己对宋、辽、西夏关系的透彻了解,助撬开辽夏同盟,使宋、辽、西夏三足鼎立的格局逐渐稳定下来。元丰六年(1083年)去世,享年八十,临终前上书神宗割地于西夏,已达到修兵息民。“文忠”。

  主要影响

  在位时,宋、辽关系又趋紧张,辽国屯兵北境,要求遣使谈判,划地与辽。当时北宋朝臣上下因敌情叵测,无人敢担使者之任。面对主忧臣辱,富弼挺身而出,两度出使辽国。在谈判中,他从各方面陈述了双方的利害关系,不卑不亢,仁而有威,致使辽兴宗自知理亏,遂息兵宁事。使南北之民数十年不见战事,天下称善。

  历史评价

  “王佐才也。” (《》引)

  穆修“不足以尽子才,当以大科名世。” (《闻见前录》引)

  “窃见富弼大节难夺,天与忠义。昨契丹领大兵压境,致慢书于朝廷,仓卒之间,命弼使敌。弼割老母之爱,蹈不测之祸,以正辨屈强敌,卒复和议,忘身立事,古人所难。故近者李良臣自北来归,盛言北方自主而下,皆称重之。陛下两命弼为枢密副使,皆弗有其功,辞避不受。逮抑令赴上,则不顾毁誉,动思振缉纪纲,其志欲为陛下立万世之业耳。……又北敌素知弼之威望,亦可以杜其轻发之意。”(《续长编》引)

  “、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而不闻其有可罢之罪,自古小人谗害忠贤,其说不远。”(《宋史》引)

  叶清臣“今辅翊之臣,抱忠义之深者,莫如富弼。”(《宋史》引)

  

  韩 、范 、富、 欧阳 ,此四人者,人杰也。(《文集叙》)

  秉心直谅,操术闳远。历事三世,计安宗社。熙宁访落,眷遇特隆。菲躬正色,进退以道。爱君之志,虽没不忘。 (《议富弼配享状》)

  孙永 等“恭惟神宗以上主之资,恢累圣之业,尊礼故老,共图大治。辅相之臣有若司徒、赠太尉、谥文忠富弼,秉心直亮,操术闳远。历事三世,计安宗社。熙宁访落,眷遇特隆。匪躬正色,进退以道。爱君之志,虽没不忘。”(《宋会要辑稿》引)

  胡寅“昔富弼之使也,以一言息南北百万之兵,可谓伟矣。”(《三朝北盟会编》引)

  “我太祖太宗,肇造我宋之家法者也。真宗仁宗至于列圣,守我宋之家法者也。先正大臣,若、之徒,相与造我宋之家法者也。在真宗时,有若、、。在仁宗时,有若、、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之徒,相与守我宋之家法者也。”(《梅溪集》)

  

  故李沆、王旦在真宗时谨守资格,王曾、、富弼、韩绮在仁宗、英宗时谨守资格……以谨守资格为贤,名重当世……而李沆十数人者,以守资格得名,而其时亦以治称。

  守资格以用人,无若李沆、王旦、王曾、吕夷简、富弼、韩琦、司马光、之为相,然考其功效,验其人才,本朝以资格为用人之利也决矣。

  黄震“徙青州,活流民五十万。……天下无事,号贤相。……温良宽厚,及临大节,慷慨莫屈。……疑忧者,一二言裁。”

  脱脱“国家当隆盛之时,其大臣必有耆艾之福,推其有余,足芘当世。富弼再盟契丹,能使南北之民数十年不见兵革。仁人之言,其利博哉!立朝端重,顾盼有威,远人来朝,仰望风采,其德望固足以折冲御侮于千里之表矣。至于公忠直亮,临事果断,皆有大臣之风,又皆享高寿于承平之秋。至和以来,建是大计,功成退居,朝野倚重。熙、丰而降,弼、彦博相继衰老,憸人无忌,善类沦胥,而宋业衰矣!《书》曰‘番番良士,膂力既愆,我尚有之。’岂不信然哉!”(《宋史》)

  孙承恩“志节皎皎,忠勤劬劬。国有宪章,恪遵弗渝。奖善若培,去恶如莠。大臣之事,君子之守。” (《古像赞》)

  归有光“韩、富二公,与、,一时并用,世谓之韩、范、富、欧。魏公嘉佑、治平间,再决大策、以安社稷。当朝廷多故,处危疑之际,知无不为,而与范、欧同心辅政,百官奉法循理,朝廷称治。富郑公为相,守典故,行故事,傅以公议,无心于其间,而百官称职,天下无事。史臣称魏公相三朝,立二帝,垂绅正笏,不动声气,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又称国家当隆盛之时,其大臣必有耆艾之福,推其有余,足芘当世。富公再盟契丹,能使南北之民数十年不见兵革,与文潞公皆享高寿于承平之秋;至和以来,共定大计,功成退去,朝野倚重。由此言之,二公之功名,盖相当矣。呜呼!士之幸而遭际太平,福德俱全者,则韩、富二公是也。” (《河南策问对二道》)

  王夫之“夫富公固非有异志者,而观其生平,每多周防免咎之意,故出使而发视国书,以免吕夷简之陷。则奋不顾身,以强人主,以犯母后,以折奸邪者,诚非富之所能与。使必相待而相让,不我沮也,而固不能我决也,且从容审量而授我疑也。仰质皇天,昭对皇祖,拊省梦魂,揭日月以正告于天下后世,可为则为之,可言则言之已耳。宾宾然以功为不可独成,名为不可独尸,期远怨于朋友而坐失事机,为社稷臣者岂若是?国家之不幸也多矣,迁桐,莱朱不与;破斧,君奭弗闻。富怀不平之心,自愧于君子,而韩公何憾焉?夫韩公不以功名之志期富,其待之也厚矣,惜乎富之未喻也。” (《宋论》)

  轶事典故

  性格

  富弼生性十分孝顺,恭敬勤俭喜欢修行道德,与人说话一定毕恭毕敬,即使是微官及布衣谒见,都一样隆礼相待,表情十分庄重严肃,看不出喜怒之情。富弼喜欢善人嫉恨恶人,这是出于他的本性。富弼经常说“君子和小人相处,一定不能得胜。君子不能得胜,就洁身而退,乐于正道没有怨恨。小人不能得胜,就互相勾结挑拨散布谣言,,一定要获胜才罢休。等到小人得志,就放肆毒害善良之人,希望天下不乱,是不可能的。”他终身依此而行。

  

  富弼成名后,被誉为“洛阳才子”。当时的文学家穆修对他颇为期许。而已经颇有名气的范仲淹认识富弼后,也对他大为赞赏,说他有“王佐之才” 。正好当时的宰相正托范仲淹帮他择一佳婿,范仲淹说“您的女儿如果要嫁给官人,那我不敢说知道。一定要选择国士,没有超过富某的。”晏殊一见富弼,便“大爱重之”。富弼终成晏殊的。

  自有主见

  富弼于天圣八年(1030年)以茂才异等科及第。步入仕途后,他先到河阳(今河南孟州)任节度判官厅公事,接着到绛州(今山西新绛)、郓州(今山东东平)为官。几年后山东一带多有兵变,有些州县长官见乱匪势强,软弱无能,不但不去镇压,反而开门延纳,以礼相送。后来朝廷追究,派使者严查。

  范仲淹负责处理这些事。富弼对范仲淹说“这些州县长官拿着朝廷俸禄,竟然姑息养奸,形同通匪,都应定死罪,不然今后就没人再去剿匪了。”范仲淹则说“你不知道啊,土匪势强,远在山林,难以围剿,地府兵力不足,贸然围剿,只能是劳师伤财,让老百白受苦罢了。他们按兵不动,以图缓剿,这大概是保护百姓的权宜之计啊。”富弼不同意范仲淹的看法,与他争执起来。有人劝富弼“你也太过分了,难道忘了范先生对你的了吗?”原来,富弼考中进士后,正值皇帝下诏求贤,要亲自考察天下士人。范仲淹听到这个消息,马上派人把富弼叫来,给他备了书房和书籍,让他集中精力写出对政事的看法,富弼得以被皇帝赏识。富弼回答“我和范先生交往,是君子之交。先生举荐我,并不是因为我的观点始终和他一致,而是因为我遇到事情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我怎能因为要报答他而放弃自己的主张呢?”

  范仲淹事后说“富弼不同俗流,我欣赏他,就是因为这呀。”富弼遇事有主见,不盲从,不随便附和别人,即便对天子也是这样。

  富弼拒赏

  富弼克己奉公,为官清正,颇有廉声。据《宋稗类钞·品行》记载,富弼出任枢密使时,刚登上天子的宝座。英宗登基后,将其父宋仁宗的遗留器物,都拿来赏赐给朝廷重臣。众臣叩头感谢领赏之后,一起告退。英宗却单独请富弼留下,又在惯例之外,特别赏赐他几件器物。富弼先叩头谢恩,然后就坚决推辞不接受这份额外的赏赐。英宗有些不高兴,轻描淡写地说“这些东西又不值什么钱,你没有必要推辞呀!”富弼恳切地说,“东西虽然很微薄,但关键是额外所赐。大臣接受额外的赏赐而不谢绝,万一将来皇上做出什么例外的事来,凭什么劝谏呢?”最终富弼还是推辞掉了这份赏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