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双元制小编给大家带来死后,弟弟继位,他对留下来的嫂子跟侄子怎么样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双元制小编一起看一看。
赵匡胤死后,继位的不是他的儿子,而是他的三弟赵光义。据正载,赵光义的继位合法性来源于杜(赵匡胤、赵光义生母)主持的"",按照这份协议,赵匡胤去世后,传位于三弟赵光义,赵光义,再传位于四弟赵廷美,再传回到赵匡胤的儿子。
自周代以来,中国就开始奉行"嫡长制", 金匮之盟描述的"兄终弟及",则是更早的才有的传统。虽说商宋一体(周代诸侯国君为商王),但毕竟时隔久远,赵家兄弟怎么会如此复古,重拾起两千多年前的传统呢?这里面是有猫腻的。
金匮之盟还是烛影斧声?赵光义的上位颇为可疑
赵匡胤一共生有四子,但长子赵德秀和三子赵德林皆早夭。不过即便如此,在他去世的时候,存世的儿子也有两位,分别是次子赵德昭(时年25岁)以及幼子赵德芳(时年17岁)。
如果说赵德芳尚未成年,不能轻易传位的话,那么已经25岁的赵德昭,怎么也不能传了呢?自古以来,哪有放着成年儿子不传位而传给弟弟的?只有两种可能一是皇帝是个傀儡,被弟弟控制了;二是皇帝死得太突然,来不及拟定遗诏。
回到赵匡胤身上,第一种可能显然是不存在的,他的庙号可是太祖,是的开国皇帝,又没有像那样被逼得当太上皇,大权肯定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但第二种可能,就非常符合现实了,因为赵匡胤还真是暴毙的,而根据文莹《续湘山野录》里的记载,赵匡胤死得就更离奇了,这便是著名的"烛影斧声"的典故。
虽然文莹没有直接把赵匡胤的死归罪于赵光义,但透过他的文字,却可以察觉到赵光义既有动机,也有能力,更有时间杀掉兄长。
所以虽然有"金匮之盟"的美好传说,但更符合人性的,则是"烛影斧声",这一点,甚至还能从赵光义继位后对待兄长一家的态度上看出来。
得了便宜却不卖乖,赵光义对嫂嫂薄情以待
赵匡胤一共立过三位皇后,去世时仍活着的只有(宋皇后),史书上也没有记载赵匡胤的纳妃情况,所以姑且认为当时只有这一位配偶在世。
那赵光义是怎么对待这位嫂嫂的呢?可谓薄情之极。赵匡胤死后没多久,赵光义就命令宋皇后移居西宫,后来又命其移居东宫。
宋皇后死后,赵光义拒绝为这位嫂嫂服丧,更下令群臣皆不得前往,以至于宋皇后的葬礼寒酸之极,远没有达到皇后应该享有的等级。
当时有个叫的大臣看不下去了,私下里为宋皇后鸣不平,结果被赵光义贬到滁州。一直到几百年后的,都有史学家李贽等人批评赵光义对嫂薄情,并由此上升到他的继位合法性。
无论是当时人的吐槽,还是后人的评价,都可以看出赵光义对嫂嫂确实算不上优待,作为一个从兄长手上接过皇位,得了巨大便宜的帝王,这样做真可以说是忘恩负义了。
这也足可看出赵光义对赵匡胤的兄弟情也是塑料感十足,兄长生前或许还会做做戏,兄长一死,便是演都不愿意演了。
两个侄子的先后早逝,赵光义也脱离不了干系
如果说对待嫂嫂是薄情的话,那赵光义对待赵匡胤留下的两个儿子,就更是之至了。次子赵德昭,一直对叔叔赵光义特别亲近,甚至有观点认为,赵匡胤之所以不立赵德昭为储君,就是因为他和赵光义走得太近。
结果赵匡胤死后第三年,赵德昭就自刎而亡,原因是受到了赵光义的训斥。能够用语言逼死侄子,可想而知,当时赵光义的态度有多恶劣,说出来的话有多伤人。
至于另一个儿子赵德芳,下场可能就更惨了,他哥哥赵德昭的死好歹还能说出个原因,赵德芳却死得不明不白了,史书只记载是突然病死的。可是22岁的他正当青壮,连孩有五个,怎么就突然病死了呢?
要说这里面没有猫腻,肯定是很难令人信服的,毕竟只要他一死,赵匡胤的所有儿子就都死绝了,也就没有人能威胁到赵光义的皇位了。
帝王之家谈感情,那是相当奢侈的。因为权力实在太过诱人,别说是兄弟叔侄,就算是亲父子,互相残杀的例子也是有的。相比之下,赵光义只是对嫂薄情,两个侄子也不是他明面上杀的,好像也不算什么事了,同样是"太宗",可是直接把两个兄弟灭了满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