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历史知识 >

乾隆死后不久和珅就被抓下狱,嘉庆是如何做到

编辑:历史故事 2022-12-27 20:27 浏览: 来源:www.liuxuekuai.com

  ,第七位,,帝的第十五子,年号“”。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正月,高寿89岁的太上皇驾崩。

  在乾隆死后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内,就完成了对乾隆宠臣的抓捕、判决及赐死的流程。

  嘉庆迅速地搞掉和珅,主要有三个目的。

  其一是立威,乾隆死了,他正式掌权,需要让百官知道,自己是个真正的皇帝了,拿一个乾隆宠臣立威,再好不过。

  其二是甩锅,嘉庆元年,在川陕楚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白莲教起义,这事不能让死去的乾隆背锅。

  于是,这口锅就让和珅替宠信他十几年,给了他荣华富贵的乾隆去背。

  在嘉庆亲口宣布的和珅的罪名中,就有说是因为和珅的剥削,导致白莲教起义爆发这一条,即“层层朘削,皆为和珅一人”。

  其三是敛财,“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并非虚言,但嘉庆需要和珅的财富也不是为了自己享受,他需要更多的钱充当军费。

  镇压白莲教起义需要大量的钱财,没有什么比抄一个善于理财的和珅的家来钱更快了。

  看似权势滔天的和珅,在嘉庆对他的处置行动面前,毫无反抗能力,保不住自己的钱,也保不住自己的命。

  和珅成为乾隆宠信的臣子,时间长达十多年,也形成了自己的一股势力圈,嘉庆粗暴地赐死和珅,难道不怕他多年以来培养的势力反弹吗?

  从结果来看,嘉庆是不怕的,和珅及其能掌控的势力,在嘉庆以皇权的名义,下达的命令面前,只能束手就擒。

  ,嘉庆为了保证朝堂的稳定,也把矛头只对准了少量人,没有搞大规模牵连,防止了和珅集团的,这是维稳需要。

  但归根结底,是和珅及其经营的势力,无法对皇权有任何威胁,而这个底子,是乾隆皇帝在世时就打好的。

  乾隆宠信和珅,但没有到连最重要的权力都放手的地步,他晚年怠政,可也始终把人事权及处置大臣、赏罚大臣的权力牢牢地捏在手中。

  这几项事权不下放,大臣们畏惧的就只能是皇帝,只有皇帝才能决定他们前途和命运。

  或许和珅能借助乾隆对他的宠信,以及自己掌握的权力,对部分的职位有影响力和决定权,但重要职位的任免和赏罚,他是拿不到手的。

  这其实就是乾隆一直以来坚持的理念,即皇权要“乾纲独断”。

  在《乾隆实录》中,记载有乾隆说的一段话

  朕乾纲独断,太阿从不下移,现在内外大臣,俱朕亲加擢用,不特不敢如前明之辈盗窃威柄朋比为奸,即本朝年间、徐乾学等私相交结,少通馈遗。年间及朕乾隆十年以前鄂尔泰、张廷玉等等素知谨慎,尚不免稍存门户之见,此时诸臣中亦无一略似彼二人者。

  乾隆对如何驾驭臣子有他自己的一套,他绝对不会允许出现如严嵩、明珠、鄂尔泰、张廷玉这样影响到皇权威权的臣子出现。

  乾隆也是通过始终掌握着人事权、赏罚权这些重要权力,使得权臣无法出现,有“乾纲独断”的乾隆,和珅的权力就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中。

  而基本底线就是,和珅可以有一定权力,可以敛财,可以一定程度的结党,但只能在皇权的掌控之下。

  ,在乾隆朝晚期,和珅也并非是唯一受乾隆宠信的臣子,从制衡的角度来说,喜欢掌控一切的乾隆,也不会让和珅一家独大。

  比如嘉庆二年时(公元1797年)才去世的,就是乾隆用来制衡和珅的重要棋子之一。

  如《啸亭杂录》中记载阿桂跟和珅的关系时就是这么写的

  阿文成公与和相同值军机大臣十数年,既薰莸不相合,乃除召见议政外,毫不与通交接。凡立御阶之侧,公必相去十数武,愕然独立。和就与言政事,公亦漫应之,终不移故处也。

  阿桂跟和珅政治对立十几年,两人关系最对立的时候,同为军机大臣的他们,甚至都不愿意一起在军机处办公

  每日惟召见时联行在而入,退则各还所处,虽亦有时暂至军机处,而事过辄起。

  阿桂跟和珅互相之间的这种态度,乾隆肯定喜闻乐见,甚至会予以默默的支持。

  除阿桂外,在乾隆朝晚期,还有王杰、、董诰等重臣,都是和珅的政敌,也都受到乾隆的重用。

  和珅搞不定这些人,就无法成为真正的权臣,朝堂上的低级官员要依附的对象,能有许多选择,和珅做不到一家独大。

  也有文章说和珅是权臣,其实是有些名不副实的,乾隆座下无权臣,和珅只能算是宠臣。

  当嘉庆要处置和珅时,和珅或许有一些党羽,但反和珅的团体及人数却更多,和珅及其党羽又如何能对抗大多数?

  而始终让和珅只能成为少数的掌控者,是宠信他的乾隆,乾隆再宠信一个人,也不可能让他有能够威胁到皇权的实力。

  有乾隆为皇权打下的好底子,嘉庆要对付和珅,就是手到擒来,嘉庆根本就不担心和珅及其多年培养的所谓势力的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