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历史知识 >

揭秘宋仁宗赵祯为何迟迟都不肯立太子?

编辑:历史故事 2023-01-01 20:26 浏览: 来源:www.liuxuekuai.com

  仁宗无子,英宗幼年被仁宗接入皇宫抚养,赐名为宗实,后改名。嘉祐七年(1062)立为皇太子,封钜鹿郡公,嘉祐八年即帝位。

  仁宗三子长杨王昉,次雍王昕,次荆王曦,皆早亡。仁宗在位久无子,乃以(汝南)王第十三子宗实为皇子。仁宗崩,皇子即位,是为英宗。——《·列传第四·宗室二》

  从上面这段简略的记述里,给人的感觉,迟迟不立太子,是因为他的三个儿子相继早亡,没有皇储可立,不得已而立的宗室子侄。,既然自己的三个儿子早亡,在宗室子侄中选择太子是早晚的事,宋仁宗为什么拖那么长时间呢?

网络配图

  至和二年(1055)初,46岁的宋仁宗得了一场大病,病的不轻,关于病情史料语焉不详。作为一个万民臣服、拥有四海的,啥都不缺,缺的就是儿子,若大的家业没人继承,放在谁身上谁不着急上火?所以,揣情度理,此时的宋仁宗他的心病同样很重。

  皇帝病成这样,接班人的位子还空着,一旦山陵崩塌了怎么办?宰相沉不住气了,急不可耐地建议宋仁宗赶快把太子定下来,病中的宋仁宗同意了。叫人想不到的是,都说皇帝,可宋仁宗病好了以后,又把立太子的事儿撂下了。

  宋仁宗的此举惹急了一个大臣,他就是知谏院范镇。按宋制,谏院是负责规谏讽谕的机构,其长官称为知谏院。所以,范镇认为,关于建储的事儿自己给皇帝提建议正对口。

  在嘉祐元年(1056)的五月,范镇理直气壮地给宋仁宗上了一道疏,奋然说道“天下事尚有大于此者乎!”,并三次觐见陈述自己的观点,以至于。宋仁宗也很感动,但就是不松口,并以委婉的语言安慰范镇说“朕知卿忠,卿言是也。当更俟二三年。”——《宋史纪事本末·英宗之立》

  宋仁宗为什么说要等个二三年再立太子呢?他有他的心思,嘉祐三年(1058)六月,刚刚就任宰相的向宋仁宗提了一条建议“陛下何不择宗室之贤,以为宗廟、社稷计?” 宋仁宗回答说“后宫将有就馆者,姑待之。”就是说,后宫妃子就要有生孩子的了,看看生啥再说。

网络配图

  一句话道出宋仁宗的心思,显然,此时的宋仁宗并不情愿把皇位传给宗室里的其他子侄。而且关键的是,他相信自己还有生育能力,或许苍天见怜,生个儿子也未可知。

  但宋仁宗似乎命里注定没儿子的命,后宫生的偏偏是个女儿,按理说,这回他该听大臣们的劝说了吧,可宋仁宗好像并不甘心。这时候,刚刚担任御史中丞的也出来说话了,说的挺严肃“东宫虚位日久,天下以为忧。夫万物皆有根本,而太子者,天下之根本也,根本不立,祸孰大焉!”

  ,任凭你怎么上纲上线,宋仁宗好像铁了心了,就是拖着不办。他对包拯这样说道“徐当议之。”也就是说,等过一段时间再考虑这件事儿吧!一句话把包拯打发了。

  如果说迟迟不立太子,是不愿把皇位传给宗室子侄的话,他似乎又不置可否,至少没有完全否定,而且非但没有否定,给人的感觉,他似乎也同意在宗室子侄中选定太子这个意见。那宋仁宗究竟怎么想的呢?

  嘉祐四年(1059)十一月,发生了一件在一般人看来很平常但对于宋仁宗来说却很不平常的事儿。宋仁宗的堂兄汝南王赵允让死了,这件事使得宋仁宗在建储这个问题上,态度一下子来了个九十度大转弯不久就确立了宗实为太子。

网络配图

  一个宗室王亲死了,怎么就促使宋仁宗的态度大转弯了呢?这里面有说道。在封建时代,一个男人要是没有儿子,往往在人前抬不起头来,解决的办法就是从宗族里过继一个来,这既有门面的问题,也含着防老、承宗的意思。

  在这一点上,宋仁宗似乎也没能免俗,宋仁宗当皇帝当了很长时间也没有儿子,就于景祐二年(1035)的春天,把汝南王赵允让的儿子,即后来的英宗皇帝宗实,接进宫里当儿子抚养,那时候宗实才四岁。

  但过继来的孩子再好,毕竟不是自己的骨肉,换句话说,你把他当儿子疼,他能不能真心诚意从骨子里把你当爹待,还不一定。特别是汝南王赵允让威望很高,他的儿子包括这个宗实对他都很敬重、孝顺,有他这个亲爹在那儿,宗实对自己的感情能百分之百的投入吗?

  或许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赵允让死了以后,宋仁宗似乎才打消了顾虑,态度来了个大转弯。从这个“大转弯”里,不难看出宋仁宗迟迟不立太子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