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历史知识 >

关于隋炀帝与京杭大运河的恩恩怨怨

编辑:历史故事 2023-01-01 20:26 浏览: 来源:www.liuxuekuai.com

  干的影响最大的事就是修运河了,京杭大运河是为数不多的在今天还发挥作用的古代工程。有人说隋炀帝修运河是为了在江南选美女,这只是传说了。选美女哪用那么大工程,派几队御林军在江南搜刮一圈就完了,还用的着等六年!

  隋炀帝是个暴君,不是昏君,他干的那些事儿并非都没有好处。像运河,这个和秦修的长城一样大气磅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相比修长城,运河的作用要大得多,长城你花这么多钱,搭进去这么多条人命,却挡不住少数民族。运河就不一样,在20世纪初津浦铁路通车以前,运河都是南北交通大动脉。

网络配图

  因为中国的河都是从西向东往海里流,南北交通就不便了,这条大运河的出现正好解决了南北沟通问题。天堑变通途,这是好事儿。但问题是这些好事不能攒一块儿干,你受得了,老百姓受不了。写两本一百万字的小说也得分几个月,你熬夜一个星期把两本都干出来,脑细胞不够用,人就over了。

  隋炀帝在位时,三征高句丽,营建东都,严刑酷法,事儿实在太多了,没几件办得风光圆满的。

  是谁拖死了隋炀帝?

  隋炀帝三征的是高句丽,中国东北的一个地方政权,包括今天朝鲜北部。它骜不驯700多年了,头400年都城在吉林,后300年在平壤。所以我们说高句丽是中国的政权,韩国说是它的政权……炀帝三次打高句丽,用了100多万大军,生还了2700人,因为高句丽对付隋军的战术,就跟俄罗斯对付和似的。

  天气晴朗的季节我不跟你打,我撤、撤、撤,一到冬天我反攻,还没打你,你自己就冻死了。为了打高句丽,光从陆上兴兵不行,还得走水路,走水路就需造战船。工匠整天在海里泡着折腾,腰部以下半个身子腐烂生蛆,不下去的话就斩首。隋炀帝的暴政使生产遭到破坏,老百姓忍不了了,爆发了农民起义。

  当时时有个叫王薄的农民,做了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别去辽东白白送死歌”,发表之后,把农民都煽惑起来造反。评书里什么瓦岗寨、程咬金、秦叔宝,,六十四路狼烟,都是被《别去辽东白白送死歌》鼓舞起来的。

  在江都,就是今天的扬州,禁卫军哗变,隋炀帝一看时辰已到,死吧。就从身上解下绢带递给部将,让部将将他勒死了。公元618年灭亡。


网络配图

  隋炀帝在位14年,13年待在扬州,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南方待的时间很长的。由于他老在扬州待着,所以有人说他修运河一个重要原因就想上那玩儿去。不是,说话要负责任,还是沟通南北为主。

  隋炀帝与大运河的恩恩怨怨

  后世对隋炀帝的评价,主要来源于史官编纂的《》。唐朝所修《隋书》,其目的是为了吸取隋亡的教训,巩固李唐政权,自然将前朝皇帝贬得很低。后世承袭《隋书》之说,再加上小说、传奇的渲染,隋炀帝便成了历史上最的皇帝。

  其实,通过历史史料可以看出,隋炀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实干家他平定陈朝,统一天下;修建东都,迁都洛阳;修建大运河,利在千秋;开疆扩土,平定吐谷浑,通,迫使突厥分裂;开创,重视教育。

  隋炀帝倾其国力开挖大运河,后人一直颇有争议,有“贪恋广陵美景”之说,有“搜刮江南财富”之说,有“耀兵江南、挖掉王气”之说,也有“攻打高丽”之说等。

  但目前很多学者认为,隋炀帝下令开凿的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大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历代王朝对运河不断疏浚和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京杭大运河,全长约1794公里,是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长度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长为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与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

  大运河从公元前486年始凿,漫长的岁月里,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

网络配图

  第一次开凿是在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末期。胥溪、胥浦是大运河最早成形的一段,相传是以吴国大夫之名命名。当时统治长江下游一带的是吴国君主。在吴国早已攻克楚国、越国之后,挡在他面前的只有齐国。为了北伐齐国,争夺中原霸主的地位,夫差调集民夫开挖自今扬州向东北,经射阳湖到淮安入淮河的运河(今里运河),因途经邗城,故得名“邗沟”,全长170公里,把长江水引入淮河,成为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运河就是为水上运输而生的。

  第二次开凿是在公元七世纪初隋炀帝统治后迁都洛阳,就是所谓的“隋唐大运河”。为了控制江南地区,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丰富物资运往洛阳,隋炀帝动用了两百余万人,于公元603年开始开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长约1000公里的“永济渠”;又于公元605年开凿洛阳到江苏清江(今淮安市)约1000公里长的“通济渠”;再于公元610年开凿江苏镇江至浙江杭州(当时的对外贸易港)长约400公里的“江南运河”;对邗沟进行了改造。这样,洛阳与杭州之间全长1700多公里的河道,可以直通船舶。

  第三次开凿就是“京杭大运河”的最终形成,在十三世纪末定都北京后。为了使南北相连,不再绕道洛阳,元朝花了10年时间,先后开挖了“洛州河”和“会通河”,把天津至江苏清江之间的天然河道和湖泊连接起来,清江以南接邗沟和江南运河,直达杭州。而北京与天津之间,原有运河已废,又新修“通惠河”。这样,新的京杭大运河比绕道洛阳的隋唐大运河缩短了九百多公里。

  大运河最终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交通大动脉。

  大运河至今仍发挥作用

网络配图

  目前,京杭大运河自北而南流经京、津两市和冀、鲁、苏、浙4省,贯通中国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和一系列湖泊;从华北平原直达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河湖交织,沃野千里,自古是中国主要粮、棉、油、蚕桑、麻产区。人口稠密,农业集约化程度高,生产潜力大。近代,京津、津浦、沪宁和沪杭铁路及公路网相继修建,与运河息息相通;沿线各地工业先后兴起,城镇密集,是中国经济精华荟萃之地。

  唐朝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二首·其一》中咏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京杭大运河一向为漕运要道,对南北方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曾起到重大作用。十九世纪海运兴起,以后随着津浦铁路通车,京杭运河的作用逐渐减小。黄河迁徙后,山东境内河段水源不足,河道淤浅,南北断航,淤成平地。水量较大、通航条件较好的江苏省境内一段,也只能通行小木帆船。京杭运河的荒废、萧条,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况的写照。

  解放后部分河段已进行拓宽加深,裁弯取直,新建了许多现代化码头和船闸,航运条件有所改善。季节性的通航里程已达1100多千米。江苏邳县以南的660多千米航道,500吨的船队可以畅通无阻。古老的京杭运河将来还要成为南水北调的输水通道。0

网络配图

  如今,学界对于隋炀帝的评价已相对中肯客观了,对隋炀帝的死与京杭大运河的关系也做了约略的说明

  隋炀帝(569年~618年),华阴人(今陕西华阴),生于隋京师长安,是隋朝第二代皇帝,唐朝谥炀皇帝……他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开通永济渠、通济渠,加修邗沟、江南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城,开创科举制度,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因为滥用民力,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灭亡,618年在江都被部下缢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