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历史知识 >

诸葛亮借刀杀关羽原因:他成了联吴抗魏绊脚石

编辑:历史故事 2023-01-01 20:26 浏览: 来源:www.liuxuekuai.com

  核心提示船山先生的分析何其精辟,不由人不喟然叹服!既然已成为联吴抗魏战略方针上的绊脚石,假吴人之手将其翦锄也就不是毫无道理的事,我们又何必为之惊讶呢!

网络配图

  原内容提要章太炎先生在《訄书》中提出的“葛氏假手于吴人,以殒关羽之命”的见解虽仅是猜测,但确实很有道理。关羽发动襄樊战役前后长达半年。在此期间,魏军几乎倾巢出动,先后派出五批精锐部队增援樊城。在曹魏和东吴绝对优势兵力的夹击下,关羽全军溃败,危在旦夕,他日夜企盼蜀汉救兵的到来。但直至关羽临沮被擒,、诸葛亮未以一卒增援荆州。方诗铭认为这是刘备要翦锄关羽,但其理由牵强附会,绝难令人信服。除了羽、葛之间争夺权力的矛盾外,由于关羽不断破坏诸葛亮联吴抗魏的战略方针,故葛氏假吴人之手将其翦锄也就不是毫无道理之事。

  最近,《光明日报》(2004年12月14日“史学”版)等报刊摘录了笔者的《诸葛亮择主与拜相再认识》一文,不久,众多网站纷纷转载,并将题目改为《诸葛亮借刀杀关羽》。此文被各网站及众多媒体刊载报导后,引起了广大文史爱好者及学术界专家学者的强烈反响,大都表示无法接受拙文的观点。山东电视台“放言天下”栏目对此进行了专题讨论,并于今年2月22日对笔者进行了电话采访。为此,笔者再作辨析,冀望能将这一问题的探讨引向深入。

  专家们最主要的不同见解是关羽攻打襄樊的前期,擒,斩,把围困在樊城,军事上节节胜利,诸葛亮没有必要派蜀兵来增援他。后来从丢失荆州到败走麦城,时间很短,诸葛亮无法知道,即使知道了,也来不及增援。从表像看,这一理由似乎很充分,但若依据史实,细加考订,还是大有问题的。笔者认为,关羽孤军北伐,攻打襄樊,是战略上的严重失误。稍懂史的人皆知,诸葛亮《隆中对》的决策是待天下有变,益州和荆州两路大军北伐,一攻宛洛,一攻长安,使曹魏首尾不能兼顾。而关羽所率领的荆州军仅是蜀汉的偏师,在益州主力军没有出动的情况下,以偏师攻击强大的曹魏,无疑是极大的冒险。况且此时孙刘两家在外交上已呈破裂之势。若不是曹操进兵攻打汉中,建安十九年,刘备和为争夺荆州已几乎诉诸武力,刀兵相见。关羽出兵攻襄樊,荆州城防必然空虚。在此情况下,要防范孙权在背后捅上一刀,趁机偷袭荆州,诸葛亮一生用兵唯谨慎,且十分重视孙刘联盟的动态,难道他会掉以轻心!关羽虽为荆州军的主帅,但没有刘备的命令,关羽是不敢擅自进兵的。诸葛亮明知关羽北伐的条件不成熟,且同自己《隆中对》的战略决策相违悖,为何不尽做军师的职责,力加劝阻,此其疑点之一也。

  襄樊战役开始后,曹操极为重视,坐镇洛阳,日夜同、刘晔、蒋济、桓阶等心腹谋士分析“敌情”,商量对策。并不断调动其最精锐的部队及猛将增援樊城。据笔者爬梳史料,发现曹操前后共派出五批援军第一批是于禁、庞德等率领的七军;第二批是的精兵;第三批是徐商、吕建的部队;第四批是殷署、朱盖的十二营;第五批是把曹操手中最精锐的王牌军——的部队,从与孙权对垒的合肥前线调来增援曹仁。即便如此,曹操还不放心,为取得压倒性优势,曹操还亲率十余万大军屯驻于离襄樊不远的摩陂(今河南郏县),以便随时增援。由此可见,为了对付关羽,曹魏方面已经实行了全国总动员。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和强烈反差的是蜀汉方面却丝毫没有作出任何反映,采取任何军事部署。据《·传》载“羽号有三万人”。关羽以区区三万之众,既需留一半兵力于后防基地,防守荆州,又要攻取曹魏军事重镇襄樊,真乃捉襟见肘,其艰难自不待言。由于关羽,故在八月“汉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的有利条件下,都不能攻克樊城。及至曹操各路援军云集襄樊时,关羽军已处于绝对的劣势。或许有人会认为,诸葛亮并非是神人,亦会偷袭荆州,故不给关羽增派援兵。

网络配图

   其实即使东吴不背盟图羽,单凭关羽这支偏师亦很难攻取襄樊,而在曹操遣徐晃配合曹仁夹击关羽之际,羽军已面临覆灭的危险。史载“羽乘船临城,立围数重,外内断绝”,但曹魏大将徐晃就是凭藉其优势兵力攻入重围,破羽围堑鹿角十重。关羽军伤亡惨重,只得撤襄樊之围返师南逃。只因曹操欲收渔翁之利,才停止追歼羽军。胡三省评曰“使吕蒙不袭取江陵,羽亦必为操所破,而操假手于蒙者,欲使两寇自弊,而坐收渔人、田父之功也。”王夫之也指出“关羽之覆于吕蒙固意外之变,无吕蒙从中扰,羽能制操之死命乎,以制曹仁而有余,以敌操而固不足矣。”真是智者所见略同,确是中的之论也。襄樊战役关乎蜀汉北伐大计,诸葛亮既然以“兴汉”为己任,怎么可能不密切关注这一战役发展的?亮镇守荆州多年,对荆州军的兵力、装备也应该是,为何在曹魏大军几乎倾巢出动,军事态势如此严重的情况下无动于衷?蜀汉在益州的主力军难道就不能抽出一旅之师增援荆州,而让关羽以孤军抗击曹魏的十余万精锐之师,此诚不可解也。

  论者又谓关羽骄狂轻敌,误中吕蒙、之计,尽撤荆州守兵以攻樊城,遂造成后方空虚,给孙权以。其实这也需要分析。关羽抽调江陵守卒增援襄樊,固然是他对东吴偷袭荆州的可能性估计不足,但如果不是因为兵力不足,樊城久攻不克,关羽又何必“连呼、孟达,令发兵相助”呢?如果这时成都或汉中的蜀军能够及时赶到,关羽又何必动用看守老家的部队!关羽南征北战数十年,虽称不上足智多谋,但亦并非是一勇之夫,焉能虑不及此,他之所以出此下策,恐怕也有蜀中不肯发兵相助的难言之隐吧。

  襄樊战役始于建安廿四年7月,终于是年12月底,首尾凡半年。战役的转折点是在10月,即东吴背盟、白衣渡江,兵不血刃夺取荆州。关羽败走麦城,突围至临沮被吴兵擒杀是在12月,这也就是说关羽的失败过程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令人费解的是,难道在这么久的时间内,刘备、诸葛亮对整个战役急转直下的形势竟然一无所闻?难道关羽和蜀汉统帅部、大本营就完全失去了联络?难道蜀汉这个刚刚建立的新兴政权的情报部门就全部失灵,完全瘫痪?按照一般的军事常识,襄樊战役打响后,魏蜀吴三方都应该把注意力、聚焦点全部集中于荆州战场。蜀汉益州地区在没有受到吴、魏任何威胁的情况下,绝不可能对荆州的战况,作壁上观。必须指出的是,秦汉三国时期,军队中已建立起相当完善的军事情报系统。史家也对此作过系统研究。时期,军中负责通报战况,从事情报和信息搜集工作的专职人员,称之为“斥堠”,在小说《》中称为“细作”。魏、吴二国对情报工作相当重视,蜀汉也不例外。例如,刘备在攻取汉中后,为了加强成都与汉中前线的通讯联络,“起馆舍,筑亭障,从成都至白水关,四百余区”。刘备伐吴时,沿途派出许多“斥堠”,以保证前方和后方之间的联络畅通无阻。

  ,我们也可假设吕蒙攻陷江陵、公安后,严密封锁消息,关羽的荆州军卒全被俘获,无一人漏网逃回成都报信。但问题是,东吴为了扩大战果,又遣陆逊相继攻克蜀汉的宜都、秭归、枝江、夷道等城,孙吴的疆域已拓展至蜀汉边境的永安,即白帝城。在吴军凌厉的攻势下,“汉中王刘备所置宜都太守樊友”弃城而逃,奔回成都,“诸城长吏及蛮夷君长皆降”。毋庸置疑,刘备、诸葛亮此时对荆州的战况已基本清楚,只是关羽生死如何,尚不得而知。《三国志·陆逊传》明确记载宜都失守的时间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十一月”,距离关羽被擒还有一个月。

网络配图

  笔者认为,如果这时刘、葛即刻发兵,日夜兼程去营救关羽,或许还有机会,即使未能达到目的,救兵未及赶到,而关羽已遭不幸,刘、葛在此事上的处理总算还在情理之中。所谓“,成事在天”。但如果连“人谋”也不尽,那又能作何解释呢?问题是,陈寿所撰的《三国志》及裴注中均无只字片语涉及到刘、葛商议发兵营救关羽的记载,这引起了后人的困惑。章太炎作为近代的国学大师以学术功底深厚,治学严谨而著称,他在《訄书》中提出的“葛氏假手于吴人,以陨关羽之命”的见解虽然仅是猜测,但确实很有道理,绝非是无稽之谈。

  已故著名史学家方诗铭先生袭用了章太炎的观点,但他却认为不是诸葛亮要除去关羽,而是刘备要翦锄关羽。其理由是关羽骄横跋扈,“不但易代(即刘备死后)之后将难于控制,即刘备健在之时也感到没有把握”。由此可见,观点已为治三国史专家所接受,只不过是检讨刘、葛二人中是谁要借刀杀关羽。笔者认为,撇开世人皆知的“”不论,《三国志·关羽传》明确记载,刘、关、张三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关、张追“随先主周旋,”。他们对刘备忠心不贰,义贯神明。同样,刘备对关、张的手足之情亦是感天地,泣鬼神的。关羽死后,刘备深恨养子刘封,竟不顾昔日父子之情而将其处死。备称帝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以倾国之师伐吴报仇。群臣分析利害,极力劝谏,备盛怒不从。在伐吴失利、不能为关羽复仇的痛苦中含恨而死。大量事实表明,方先生的见解是经不起推敲的,所以,章氏的观点虽然大胆,但却能言之成理。

  笔者在“诸葛亮择主”一文中曾经剖析了关羽与诸葛亮的矛盾,这里再略作补充。其实,羽、葛之间不仅有争夺权力的暗斗,更重要的是他们对蜀汉争夺天下的政治与外交主张截然不同。联吴抗魏是诸葛亮外交战略的核心,“不交吴,则内掣于吴而北伐不振”[9]。诸葛亮为“交吴”而呕心沥血,成为其一以贯之、至死不渝的外交政策。但关羽却丝毫不能理解诸葛亮的良苦用心,他在联吴抗魏的大政方针上处处与诸葛亮作对。他辱骂孙权为“狢子”(意谓禽兽),还露骨地表示“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言下之意,他一旦攻克樊城,立即就要移师灭吴。由此足见,关羽的完全破坏了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方针。所以,章太炎指出诸葛亮如不除去关羽,则必“将掣挠吾大政”。王夫之不愧为大史学家,他说“欲合于昭烈以共图中原者,也,欲合昭烈于孙氏以共拒曹操者,也,二子者守之终身而不易。盖吴则、吕蒙乱子敬之谋,蜀则关羽、破诸葛之策。”[10]又说,,羽未有寸箭之功,“羽于是以忌诸葛者忌肃,因之忌吴,而葛、鲁之成谋,遂为之灭裂而不可复收。”[11]船山先生的分析何其精辟,不由人不喟然叹服!既然关羽已成为诸葛亮联吴抗魏战略方针上的绊脚石,葛氏假吴人之手将其翦锄也就不是毫无道理的事,我们又何必为之惊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