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历史知识 >

北魏名士眼中的诸葛亮:在军事战略上常出下策

编辑:历史故事 2023-01-01 20:27 浏览: 来源:www.liuxuekuai.com

  崔浩,北魏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经学家、史学家、历学家、书法家。其出生于北方第一世族之家,祖上累世为官,父亲崔玄伯曾仕前秦、北燕,后仕北魏,任北魏吏部尚书、天部大人、白马公。  

  网络配图

  崔浩从小受到良好的儒家传统教育,爱好文学、博览经史,还兼学天象阴阳和百家之言。20岁时就担任了北魏朝廷的直郎、给事秘书、着作郎等官职。

  崔浩先后仕道武、明元、太武帝三朝,官至司徒,参与军国大计,其所谋无不遂,所行无不克,对促进北魏统一北方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后人称其为“第一流的军事谋略家”。  

  网络配图

  崔浩有才,瞧不起古人,据《蕉轩随录》记载,崔浩对由东晋入魏的毛修之说,诸葛亮的战略眼光不咋样。他辅佐,不与争夺,却主动离开战略要地荆州,去偏僻的巴蜀,实在是下策,“此策之下者”。

  崔浩又批评诸葛亮出兵位置不对。蕞尔小国与庞大的上国对抗,本来就没有胜算,又加上军事谋略失误,更加。例如出兵陇右,攻打祁山和陈仓,都失败,进入秦川后,又不攻占城池,企图与魏国的主力军决战,“不复攻城,更求野战”,魏国偏偏不出战,壁垒固守,长期耗费蜀军,“以不战屈之”。崔浩认为诸葛亮是忧急而死的,“愤结攻中,发病而死”。  

  网络配图

  《蕉轩随录》的作者方浚师对此很不以为然,他说崔浩狂妄自大,不懂诸葛亮的伟大,崔浩后来下场悲催也是活该。其实,这都没什么必然联系,观点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