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翻开《》查找一份历史资料,偶然读到第139卷中孝文帝考评官员的记载,掩卷之后竟感悟良多。
网络配图
公元494年,在官员管理方面推出一项重大举措每三年考评一次官员,并将被考评者分为上中下三等,其中上等和下等再分为三等,上等中之上者才提升,下等中之下者罢免,中等的原位不变。考评结束,孝文帝亲临朝堂,宣布对众臣百官的罢础或提升,使低能者不妨碍忠贤者上进,使有才能者不总是处于低位,以让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他对诸位尚书说“尚书是关键性的要害职位,并非仅仅是管管总务。处理一下文书而已。朕的成败得失,完全关系于尚书。你们担任这职务,已经好几年了,但从来没有向朕建议过什么事可为,什么事不可为,没有推荐过一个贤才,撤换过一个不称职的人,这是罪过中之最大者。”
网络配图
于是,尚书们因不称职或被降职,或被罢黜官位,或被削去俸禄,立即执行。尤为的是,孝文帝对录尚书事广陵王拓跋羽说“你是朕的弟弟,处在执掌要害部门的位置上。,你没有勤勉为政、恪守本职的声誉,却有结党营私的行迹。现在,罢免你的录尚书、廷尉之职,只担任特进、太子太保。”接着又对尚书任城王拓跋澄说“叔叔,你趾高气扬,骄傲自大,所以解除少保职务”。
应该说孝文帝对官员的考评是很有魄力的,也是高明的,公平的。在孝文帝之前,北魏考评官员的做法,虽然也是每三年考评一次,却要连续考评三次,也就是要九年后才根据情况对官员进行罢免和提升。孝文帝认为九年时间太长,该罢免的没有及时罢免,贻误工作,该提升的未能尽快提升,耽误了人才人。于是就果断地打破“惯例”,每次考评都罢免和提升。这实在是一种不因循守旧、难能可贵的改革精神!
网络配图
孝文帝既敢于改革“祖制”,还对官员的政绩有独到的见解。在他看来,“无功就是过”。,他既处罚犯有错误的官员,又处罚没错误、也没功绩的官员。那时的尚书们,,没有过失,但由于没有在本职岗位上推荐贤才,建功立业,没有撤换庸才,实质上就是“过”,就该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