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历史知识 >

揭秘:刘备妻妾两次被俘却为何未遭侵犯

编辑:历史故事 2023-01-01 20:27 浏览: 来源:www.liuxuekuai.com

  过去常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但凡政治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得诉诸战争。

  现在看来,这种说法要改改了。一切战争的本质,都是对资源的掠夺,近现代如此,古代也是如此。女人在战争中扮演的角色,是作为资源的一种(性资源)被掠夺的,学名叫战利品。这就是为何每当战争来临,男人都要叫嚣“战争,让女人走开”的根本原因,名为保护女人,实为保存战利品耳,这点小心思,当也。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读,有一个细节比较罕见,那就是的妻妾曾经两次成为敌对阵营的战利品,居然能够毫发未损,还能“完璧归刘”,这在性资源的掠夺史上应该算是个特例。是刘备的妻妾相貌太丑,男人瞧不上?还是有其他的什么原因,我们一并来分析分析。

  第一次做战利品的是甘夫人,她是刘备居住在小沛的时候娶的。

  《》里叙述“来攻先主,先主(刘备,下同)拒之于盱眙、淮阳。曹公表先主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是岁建安元年也。先主与术相持经月,乘虚袭下邳。下邳守将曹豹反,间迎布。布虏先主妻子,先主转军海西。杨奉、韩暹寇徐、扬间,先主邀击,尽斩之。先主求和于吕布,布还其妻子。先主遣守下邳。”这里的“妻子”指的就是甘夫人。而则是刘备在逃亡“海西”途中娶的,应不在被俘之列。

  甘夫人是不是丑女人?不是,她是三国时代比较著名的美女之一。按照《魏略》所计阿斗的年龄推算,甘夫人被俘的时候约为十七八岁,的一个美貌小少妇,到了大帅哥吕布的手里,能得保名节、全身而退,实在是个异数。

  对于女人,吕布的屁股似乎一直不怎么干净,因为的缘故,背负跟义父抢小老婆的骂名,假如吕布真是这样的人,那么甘夫人就惨了。而在正史上,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吕布非常听老婆的话,对妻子言听计从,这一点在《三国志》里写得,谋士为此曾仰天长叹我等皆死于妇人之手矣!

  吕布之所以没有性侵甘夫人,老婆的管束应该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吕布本人的道德观也决定了他不会去侵害甘夫人。

  赵炎以前曾经撰文分析过刘备和吕布两人的德行,他们是非常相似的同一类人,即反复无常,特讲现实,有奶便是娘。吕布尽管有些看不起刘备,但在内心深处,还是把刘备引为平生第一知交的,所谓“”,大概如此。否则很难理解他走投无路的时候会去投靠刘备,而刘备一开口求和,吕布马上就答应,后来还通过“辕门射戟”的斡旋,化解了刘备的一场军事危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吕布的草原狼秉性是嗜血的,但在与中原诸侯的交往中,受到义理等君子节操的的影响,这就为甘夫人免受蹂躏,最终回到刘备身边提供了可能。

  第二次做战利品的是甘夫人和糜夫人,战胜的一方是。

  正史上对两位夫人的被俘经过叙述很少,却浓墨重彩地渲染关二爷的“千里走单骑”。实际上,依据关二爷的忠义性格,如果不是因为两位嫂子需要自己照料,他又何必脱裤子放屁去搞什么“降汉不降曹”,挥刀自刎岂不更显忠义?

  或许关二爷比谁都了解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两个年轻美貌的嫂子成了曹操的战利品,用脚指头去想,也会知道是什么后果。大家还记得的婶子吧,那样的一个三十好几的寡妇战利品,曹操亦老猫枕咸鱼,遑论尚在花季的甘夫人和糜夫人?而且此事就发生在不久之前,关羽焉能不知?

  从关羽所提的三个投降条件中,我们也能发现端倪“一、只降,不降曹操;二、用刘备的俸禄养他的二位嫂子;三、一旦知道刘备的下落,便要去寻找他。”这是《》里写的,不一定是史实,但《三国志》也写道“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说明关羽投降之前,确实与曹操有过某种约定,特别是对于两个女人的保护与赡养,尤为明显。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曹操认同的“彼各为其主”,应该是关羽争取来的条件,即刘备与曹操在政治地位上是平等的,确立了刘备作为一方诸侯而不是作为战败的一方,从而淡化了两个嫂子的战利品身份,这就使得曹操不能肆无忌惮地欺凌两个女人。

  ,《三国演义》还写到,关羽保护着两位夫人随曹操往许都,途中曹操故意让关羽与二位嫂子同住一室。关羽一手拿着烛火,一手拿刀,通宵站于户外。这也说明,曹操存有不良企图,只是有关羽守着,他没有机会得手罢了。如果关羽自己把持不住,两个嫂子不沦为曹操的战利品也难。这段叙述,正史上没有,但非常符合逻辑和相关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操守,也符合战利品的支配与分享规则,赵炎以为不能说是老罗的杜撰。

  写到这里,读者不妨闭目思考一下,如果长坂坡之战,追击刘备的不是曹操,而是吕布,那么,糜夫人还会不会投井自尽?这是个问题。在对待性资源这个战利品的掠夺和占有上,吕布远不如曹操;在善待刘备妻妾这方面,吕布一定会远胜曹操。这是掠夺性战争的必然,也是人文性历史的偶然。刘备得吕布为知交,妻妾幸也!吕布视刘备为知交,性命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