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一,对于这个人估计中国人都不会陌生。他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谋圣”。所说的“运筹于帷幄之中,”指的就是他。他也是汉初三杰中唯一一个没有被刘邦猜忌过的,从头到尾刘邦都对他的信任有加。
一、亡国之恨 行刺秦王
张良出身韩国贵族世家,祖父祖父张开地,连任战国时韩国的韩昭侯、宣惠王、襄王三朝的宰相。父亲张平,也继任韩国二朝的宰相。
图片来源于网络
灭六国,使像张良这样的六国旧贵族心生亡国之恨,他们很自然的就聚集在一起,仇恨的焦点只有一个就是反秦。
张良最初反秦的计划很简单,就是直接行刺秦始皇,因为前边已经有刺秦的教训,所以在秦宫里行刺秦始皇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他要做的就是在秦始皇出行的路上动手,这样成功的几率会更大一些。
张良找到了一个大力士,并散尽家财为他打制了一只重达60公斤的大铁锤,然后差人打探秦始皇东巡行踪。
公元前218年,张良得到了秦始皇东巡的消息,他和那个大力士抢先埋伏在秦始皇东巡的必经之路——古博浪沙。当秦始皇的车队到来之后,那个大力士扔出了大锤,可惜只是砸坏了秦始皇车队的副车,行刺行动失败。
秦始皇在此之前已经有过被刺的经验,时间长了也自然会防备。他每次出巡都准备四驾的车辇,时常换着坐。张良自然很难判断到底那辆车上坐着秦始皇。
这次不成功的刺杀事件让张良名扬天下。秦始皇虽然躲过一劫,对此十分恼怒,下令全国通缉刺客。张良在家乡是藏不住了,只好亡命天涯,逃到下邳(今江苏邳州南)。时间长了就自然不了了之。张良得以“逍遥法外”。
二、拾履得书 跻身三杰
张良辅佐刘邦运筹帷幄,之外的本事到底是从哪里来的,谁也不清楚。他辅佐刘邦出谋划策,烧栈道瞒、修栈道渡陈仓、屡次麻痹项羽,为刘邦的军事行动遮掩;战争转折关头,明确提出拉拢、联络、倚重、共同抗楚的计谋;通过缓解刘邦和项羽的矛盾,从容斡旋于“”……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张良自己说他的本事来自一个老人,《》中对这个故事记载的倒是蛮清楚,故事本事就有点夸大的神秘色彩,不过故事编的还是很精彩的,当成小说看倒是不错。关键是,这个故事圆的太好了,不但给自己加了分,还给刘邦加了分,可以说,张良有成为汉初三杰中最被刘邦信任的人,和这个奇怪的故事也是分不开的。
据说,有一天张良闲着没事,到了城外的一座桥上游玩,碰见一个白发老人把鞋子丢在桥下,让张良帮他捡起来。张良虽然很生气,但还是强压怒火帮他把鞋子捡起来,老人又提出让张良帮他把鞋子穿上。张良强压怒火帮老人穿上了鞋子。
“拾履得书”这个故事无论真假,他的精髓其实在,老人让张良熟读兵书,成为帝王师。这个事是个两头堵的事情。反正这件事又没人看见,张良怎么说都行,对刘邦的影响就太大。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非贵族出身的帝王,出身贫寒。无论他有多么的成功,在那些旧贵族眼里就是不入流。在家乡人眼里他就是个拿了人家东西不给钱的无赖,在他的老丈人眼里他就是个十足的流氓。没人看的起他,就是当了在家乡人眼里还是那个形象,改不了了。
张良一个故事解决了两个人的难题,他不但说明了自己本事的出处,告诉大家自己是上天选中辅助凡人成就大业的,还告诉世人刘邦就是“”,自己辅助的人就是上天选中的帝王,一下子解决了刘邦当皇帝的合法性问题,解决了刘邦的烦恼。张良的故事使刘邦的一切行为都有了合理的解释,都带上了神秘色彩。刘邦从一个泼皮无赖直接成了个“半仙体”,也难怪刘邦那么信任他,这个功劳可不是韩信打几场胜仗或者是治理国家能比的。
三、,明哲保身
建立后,张良、韩信和萧何在内的七个人被封为异姓功臣为侯,委以重任。但与其他汉初功臣不同的是,张良是汉初三杰中唯一一个一生平安的人。相比于韩信被杀,萧何被治罪下狱。张良过的太顺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张良在当年编造那个捡鞋子的故事时,已经把故事给编圆满了,既然他是神仙选中来辅佐刘邦的,刘邦怎么能杀他呢?何况张良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
刘邦当时给张良的封赏条件是“自择齐三万户”,齐地富庶的地方可以自己随便挑。张良完全可以挑好地方,可他却形同隐居一般选中了“留”这个地方。避免了刘邦的猜忌。
张良能够功成身退,也起来很大作用。曾经有段时间,刘邦想废掉吕后的儿子、吕后为了保住儿子的太子之位,就跑去找张良求救。张良给吕后出主意说“当今天下有4位大贤人,皇上想见却见不到。太子若能请他们为上宾,皇上看见了肯定会对太子,就不会废掉太子了。”吕后按照张良的主意。花重金请出四位贤人辅佐太子,刘邦果然对太子的能耐刮目相看。废太子的事就再也不提了。吕后对张良自然是感激万分。朝里有了吕后帮忙,等于又多了个靠山,这下,只要不谋反,想死也死不了、张良的智谋之深从这件事情上就能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