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五年(1727年),皇长子弘时被雍正过继给胤禩,不久郁郁而终,年仅24岁。乾隆继位后,恢复弘时的宗籍。
弘时,雍正皇帝的第二个儿子,因长子弘晖夭折,弘时就是大阿哥,皇长子。
1722年,雍正继位,存活在世的儿子只有4人,弘时、弘历、弘昼、福沛。其中,弘时19岁,弘历、弘昼12岁,福沛才一岁。
弘时文武双全,能舞枪弄棒,也能吟诗作赋,在宫廷中的人缘非常好。可惜,弘时是一个悲剧的皇子,雍正为了弘历,只能牺牲弘时。
康熙年间,“九子夺嫡”之争非常激烈,雍正(胤禛,下同)并没优势,他很低调,也没想过能继位。
太子胤礽,如果不是康熙溺爱,导致他“违背礼仪”,其他皇子也没机会。要知道,胤礽在太子位置上呆了几十年,根深蒂固。
胤礽“无礼”,两次被康熙废黜,又两次被册立,让其他阿哥有了想法,出现了“九子夺嫡”之战。
“九子夺嫡”之战,八阿哥胤禩机会最大,不但众多兄弟、皇族支持,文武百官也大多站在八阿哥一边。
1708年,康熙商议册立太子时,几十位朝廷重臣联手,推荐胤禩为太子。,康熙舍不得胤礽,恢复太子之位,却也看出八阿哥的实力不一般。
八阿哥实力强悍,四爷雍正有何优势呢?胤礽还是太子时,雍正站在太子一边,压根就没想过夺取帝位,毕竟自己没啥优势。
1717年,康熙来到雍亲王府,看到年仅6岁的弘历(乾隆),不由喜笑颜开。弘历很想小时候的自己的,在弘历身上,康熙看到自己的“影子”。
为了让弘历受到好的教育,康熙把弘历带到紫禁城养育。康熙此举,意味深远,“储君”之位悬而未决,弘历此时入宫,是一种暗号。
康熙认为,弘历应该是大清的皇帝,弘历成为皇帝,雍正就必须是皇帝。也就是说,雍正能在“九子夺嫡”中获胜,弘历是关键因素之一。
康熙选弘历为接班人,可以从一件事中看出端倪。1720年,康熙册封2位“世子”,却唯独没有雍正的大阿哥弘时。
康熙一生儿女众多,生前册封为亲王的,分别是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五阿哥胤祺,其余是郡王、贝勒。
按照清朝规律,王子年满15岁,如果不是有特殊情况,都应该授予爵位。胤祉的大阿哥弘晟,胤祺的大阿哥弘昇,都册封“世子”,承袭亲王爵位。
弘时,年满17岁,并没得到册封。再则,弘时在康熙、雍正年间,都没收封,直到郁郁而终,也是啥都没有。
弘时没有封“世子”,自然是有原因的,康熙想让乾隆接班。如果弘时是“世子”,雍正登基继位,弘时就是太子,否则法理上站不住脚。
弘时无缘“世子”,非常不开心。此后,弘时经常在宫廷娱乐,与妃嫔关系不一般,让雍正非常不满意。
1723年,康熙周年祭,本应该是成年的弘时主持,却让13岁的弘历去操作。要知道,弘历出身并不高贵,他是熹妃的儿子,跟弘时没啥区别。
弘时受到冷落,是雍正“偏心”的使然。雍正想让乾隆继位,而弘时表现太过抢眼,如果不及时处理,“夺嫡之战”将上演。
雍正的偏心,让弘时更加不满意。再则,雍正继位后,对胤祉、胤禩、胤禟、胤禵等兄弟非常绝情,大多被囚禁而死。
雍正偏心,手段狠辣,弘时看不下去,便经常与父亲唱反调,希望父亲能顾及手足之情。谁知,雍正反而更加恼火。
1726年2月,弘时被过继给胤禩,这是雍正露出獠牙的开始。胤禩,八阿哥,曾有机会继承大统,却被雍正抢了过去。
雍正继位后,胤禩、胤禟、胤禵联手,让人发布留言,说康熙的遗诏是“传位十四阿哥”,也就是传位给胤禵。
胤禩此举,无异于否定雍正皇位的合法性,说胤禛篡改“遗诏”,皇位来路不明。此时,西北和硕特蒙古起兵,雍正焦头烂额。
雍正眼中,胤禩是劲敌,不得不收拾。胤禩也有儿子,弘旺已经16岁,雍正还把弘时过继给胤禩,其目的可想而知。
1726年6月,胤禩被囚禁,不堪折磨,3个月后呕吐而死。雍正将胤禩开除宗籍,从玉牒上除名,以示震慑。
胤禩被开除宗籍,弘历作为“儿子”,自然也是被开除宗籍。接着,雍正又把弘时交给十二阿哥胤祹抚养,并进行教育。
雍正存活的儿子并不多,此时也就4人。弘时两次被“过继”,如同是弃儿,内心之抑郁是可想而知的。
此后,弘时的行为更加“出格”,他不但桀骜不驯,还经常出入风月之地。精神上的折磨,弘时的身体每况愈下,日渐消瘦。
1727年,弘时郁郁而终,享年24岁。爷爷康熙不喜欢,父亲雍正也不待见,还被开除宗籍,弘时作为雍正的大阿哥,也是悲剧。
弘时的遭遇,让弟弟弘昼长了记性。弘昼是个明白人,皇位是弘历的,自己要低调做人,不要参与政务,每天写诗、饮酒,好好生活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