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西汉的历史上,厉害的外戚家族很多。比如说吕后带起来的吕家,或者卫子夫带起来的卫家,都曾经强盛一时。
在这些外戚家族里面,有一个家族,却显得有点另类。
这个家族,就是史家!
史家的特殊之处在于,这个家族没有人嫁给过皇帝!,这个家族确实是一个外戚家族!
而且,正常一个外戚家族,应该是这个家族的女人嫁了皇帝,然后生了太子。等到太子登基之后,这个家族就发达了。但史家的情况却是,直到家族女人的孙子和曾孙的时代,他们家才真正发达!
不得不说,史家的故事,真的很传奇。
史家的故事,得从当年汉武帝时期说起。话说当年在汉武帝时期,史家原本是山东这边的一个读书人家族,一直过着耕读传家的生活。
正史上没有记载,这个史家的老祖宗到底是谁。不过据后世史学家推断,西周初期的大臣史佚。这个史佚,在西周初期也是一个大佬,后来就负责记录西周的历史。
后来,记载历史这个手艺,就成了他们家的家传手艺。所以后来其他很多诸侯国,也纷纷请史家的人,去自己那边帮忙记录历史。再后来,史家后裔的一个分支,就去了鲁国那边。
鲁国当年在春秋战国时期,本来就是一个出了名的文化大国。而史家的特殊职业,又注定这个家族会很有文化。所以后来,史家就成了鲁国内部,一个很有文化的家族。
再后来,到了秦朝之后,鲁国虽然没了,史家还在,依然以一个文化家族的形象存在着。而秦朝之后,到了汉朝,史家依然不改初心,始终玩的都是耕读传家这一套。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史家应该是最早的耕读世家之一了。
就这样,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觉得史家确实很不错,所以就有了想要和史家联姻的想法。于是再后来,史家的一个女子,就嫁给了汉武帝的儿子,太子刘据。
史家后来所有的故事,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对于这位史家女子,史书上没有记载她的姓名,我们只能称呼她为史良娣。有人曾经考证,说这位史良娣的真名叫史节,但这种说法,在正史上没有任何记载。至于良娣,则是一个后宫女子的品级。
这里多说一句,从史书上的蛛丝马迹来看,当时作为太子的刘据,应该是有太子正妃的。这位正牌太子妃,才是太子的正妻。至于史良娣,只能算是太子的一个小妾。
但问题是,这位不知名的太子正妃,应该是没有生育能力,或者死的比较早。所以后来在史书上,我们找不到半点有关这位太子正妃的记载。反倒是这位史良娣,后来给太子生下了第一个儿子!后来取名为刘进。
按照当时的规矩,刘进的身份,是太子的庶长子。如果太子一直没有嫡长子的话,那么未来,作为庶长子的刘进,将会有很大的可能,去接太子的班,未来更是有可能接班做皇帝。所以这样一来,史良娣在东宫这边的地位,其实也挺高了。
,就算真能接班,那也是很多年之后的事情了。毕竟当时汉武帝身体还比较好,就算汉武帝死了,那也得先由太子刘据接班。等到刘进接班,史家想要彻底发达,那估计得等很多年之后了。
不过,就算是很多年之后的事情,依然还是有机会。
可是这种机会,后来在汉武帝在位后期的时候,被那场巫蛊之祸给彻底打破了。
巫蛊之祸发生以后,太子被奸臣先后,兵败自杀。连带着整个东宫,基本上也全都死绝了。而那位史良娣,也死在这场祸事当中。
随着史良娣身死,史家这边,也瞬间噤若寒蝉。要知道,当时太子刘据虽然是被冤枉的,可他头上扣得却是谋反的帽子。,谋反这种事情,那是要大肆诛连的!谁知道会不会牵连到史家呢?
好在后来,史家的这种担心,终究是没能成为现实。后来汉武帝经过调查之后,并没有株连史家,反倒是开始逐渐查清真相。就这样,经过几年的查证和清算之后,汉武帝最终还了太子一个公道。
但这个结果对史家来说,只能算是不好不坏。虽然没牵连到他们全家,但未来那种泼天的富贵,肯定是没有了。原本史家未来等到太子登基之后,也可能成为一个强大的外戚家族。随着整个东宫全灭,这个希望肯定是彻底没有了。
就这样,接下来的几年里,史家开始努力忘记这件事,回归平凡的生活。直到几年之后,两个消息先后传到了史家,打破了史家的平静。
第一个消息,就在不久之前,汉武帝死了。
第二个消息,东宫当年并没有全灭。太子刘据和那个史良娣,有一个孙子,当时还在世!而且,朝廷那边,想要把孩子送到史家这边来抚养!
原来,当年巫蛊之祸当中,东宫这边不知道用了什么手段,保下了一个刚刚出生的小孩子。这个孩子,就是史良娣之子刘进的儿子。巫蛊之祸发生的时候,他才刚刚出生,很多人还不知道他的存在,所以他就侥幸逃过了一劫。
而巫蛊之祸结束以后,这个孩子则是被关进了监狱,在监狱里面生活了几年。直到汉武帝临终之前,这个孩子的身份,才被捅了出来。而临终之前的汉武帝,知道这个孩子的存在之后,也是仰天一叹,然后就赦免了他。
在赦免这个孩子之后不久,汉武帝就病重了,然后没过一个月就去世了。
而汉武帝去世之后,接下来,汉武帝的幼子刘弗陵接班,这就是汉昭帝。汉昭帝登基之后,这个幸存下来的小孩,就成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存在。一来之前那场巫蛊之祸,带走了他所有的直系亲属。此时在后宫里面,没有任何一个女人,和他有什么亲戚关系。
二来,作为太子的后人,这个孩子其实本来也是有继承权的。所以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刘弗陵的威胁,会让皇位存在更多的变数。
所以后来,汉朝高层的那些大臣想了想,就决定想把这个孩子送到史家,让史家来养一段时间。等到皇位接班程序走完,汉昭帝彻底坐稳皇位之后,再说其他的事情。
就这样,在汉武帝去世之后,史家开始抚养这个孩子。而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汉宣帝刘病已。
当这个孩子被送到史家的时候,史家是既兴奋又意外。当时史良娣的哥哥都死了,母亲却还活着。所以这位史家的老祖奶奶,大手一挥,直接把自己女儿唯一留在世上的这个血脉后裔,收到了自己这边抚养。
就这样,在这位史家老太太的抚养之下,年幼的刘病已,总算是暂时安稳了下来。而接下来,大概过了不到一年之后,等到汉朝高层尘埃落地,终于有人想起这个流落在外的汉朝遗孤。
再后来,汉朝宗室那边,就恢复了刘病已的宗室族谱。然后,他们又把刘病已从史家带走,带回了皇宫里的掖廷,抚养长大。
当时汉朝后宫这边,虽然没有任何一个女人,和刘病已有什么血缘关系。但在掖廷那边,负责管事的老大叫张贺。这个张贺,当年也是太子的一个亲信。有他罩着刘病已,刘病已的日子,倒是也过得不差。
就这样,接下来的十多年里,刘病已在掖廷当中逐渐长大。至于史家这边,依然过着普通的生活。而在这期间,那位史家老太太,也逐渐年老去世。等到这位老太太去世之后,刘病已和史家的亲戚关系,其实就已经没那么近了。
要知道,史家是刘病已的奶奶家!可是奶奶在刘病已刚出生的时候就死了,而太奶奶如今也死了。至于奶奶的哥哥,刘病已的舅爷,刘病已压根就没见过。所以在史家这边,刘病已其实已经没有什么特别近的亲人了。
但,对于举目无亲的刘病已来说,哪怕亲戚再远,史家依然还是他的家人。毕竟当时在这个世界上,刘病已也没几个亲戚了。所以后来,刘病已稍微大一点之后,还是和史家这边,走动的很频繁。尤其是和他那个没见过面的舅爷的几个儿子,非常熟悉。
这事其实比较好理解。因为当年刘病已的那个舅爷,死的比较早。他留下来的几个孩子,也都是被那位史家老太太抚养长大的。所以史家的这几个孩子,曾经和刘病已一起生活过一段时间,双方自然熟悉。
论辈分的话,刘病已舅爷留下的这几个孩子,刘病已应该叫表叔。但从年龄上来说,双方可能差不多大,应该算同龄人。而这几个孩子当中,作为老大的史高,和刘病已关系最好!
请注意,这个史高,将成为接下来史家的代表人!
就这样,十多年之后,刘病已逐渐长大,而且娶妻生子。在这十多年里,不管是刘病已还是史家,都没想过未来刘病已会发展的多好。能够被封一个低等侯爵,已经很不容易。
十多年之后,随着汉昭帝去世,皇位却突然一下子砸到刘病已的头上了。
熟悉汉朝历史的人,对这段故事都比较熟。大体上就是汉昭帝死的时候没有儿子,然后那位大权臣霍光,拥立了汉昭帝的侄子刘贺。刘贺被拥立之后,做事太离谱,所以没过一个月就被废了。而刘贺被废之后,就有人在霍光面前推荐了刘病已。
然后,刘病已就成了皇帝。
而随着刘病已成了皇帝,史家一下子就成了外戚了!
这种突如其来的改变,让整个史家都没有想到。不过接下来,史家却发现,这种改变对史家来说,未必就一定是好事。因为当时朝堂上说了最算的,不是刘病已本人,而是霍光。而且后来,在霍家的强力逼迫之下,刘病已被迫娶了霍光的女儿。
这一下,霍家也成了外戚!
而和霍家相比,史家这个外戚家族的分量,显然就微不足道了。而且后来,随着汉宣帝做皇帝的时间越来越长,皇帝和霍光之间,也开始存在一些矛盾。虽然暂时还没暴露出来,但显然,史家不可能抽身事外,一定会被卷进去。
就这样,在汉宣帝登基之后,以史高为首的几个史家人,开始逐渐被提拔起来。但,为了不触怒霍光,当时汉宣帝也不敢对史家人大肆提拔,只能很小心的培养他们。
然后,又过了几年之后,到了公元前68年,霍光死了。而随着霍光去世,刘病已开始逐渐掌权,并且开始准备清算霍家。
此后的一年时间里,刘病已开始频繁以皇帝的身份,进行人事调动。在这番调动当中,霍家的几个关键人物,被逐渐明升暗贬,剥夺了他们的军权。反倒是史家的这几个人,逐渐被提拔了起来,开始负责一部分的京城卫戍之权。
就这样,一年之后,随着刘病已的布局彻底完成,刘病已开始用了一系列手段,逼霍家造反。而当霍家准备造反之后,很快就有人开始举报,揭露霍家的谋反行为。
对于当时到底是谁举报了霍家,这事在史书上有争议。有的记载是,霍家的大女婿金赏,因为看不惯霍家的行径,所以主动揭发了霍家。也有的记载是,作为史家带头人的史高,提前发现了霍家有不轨之心,然后提前举报了霍家。
对此,后世史学家认为,应该是当时很多人,都看清了汉宣帝想要清算霍家的心思。所以很多知道底细的人,都主动举报霍家,以这种方式来站队。而史高的举报,其实就是在代表外戚这边站队。
而后来,在汉宣帝的镇压之下,很快霍家就被全灭了。
在霍家倒台之后,历史终于正式进入到了汉宣帝的时代。而在接下来的二十年时间里,史家也被逐渐重用,成了汉宣帝一朝的三大外戚家族之一。
这里的三大外戚家族,指的是史家、王家和许家,分别是汉宣帝奶奶家、母亲家和原配媳妇家。不过在这三大家族当中,最强的,其实还是史家。因为汉宣帝的母亲和媳妇,出身都比较低。哪怕汉宣帝大力提拔他们的娘家,他们也没人可用。
不过,在整个汉宣帝时代,史家参与的大事,却并不算多。这其实也是汉宣帝的智慧,汉宣帝很清楚,外戚是他权力基础的一部分。但,外戚不能过于势大,否则很容易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一旦形成当年霍家那样的情况,双方都讨不到好。
所以,在汉宣帝看来,最好的选择,就是让外戚们掌握关键的权力。比如说宫廷禁卫之权,以及人事任免权之类的权力,那就得交给史家这样的外戚。真正做事的岗位,比如说带兵打仗的将军,或者负责执行的丞相,必须得让外面的那些官员来担任。
和外戚相比,那些通过察举制,或者通过几十年奋斗爬上来的官员,明显才是真正的人精,他们能力更强。让他们去做事,汉宣帝更信得过。但,这样能力强的人,又不能负责一些关键岗位,因为汉宣帝不信任他们。
就这样,在整个汉宣帝时代,史家虽然地位很高,但基本没参与几件重要大事的执行。比如说,汉宣帝时期打西羌,这是老将赵充国负责的。攻略西域,那是几位朝堂高官负责的。打压匈奴,以及接受匈奴的投降,同样也有专人负责。这些事,和史家基本上都没啥关系。包括史家的带头人史高,最多也就只能旁听,而不能直接自己决策。
然后,二十年之后,汉宣帝不行了。
公元前48年,汉宣帝去世,然后太子刘奭登基。在汉宣帝去世之前,汉宣帝就已经预料到,刘奭能力不太行,很难独自处理朝政。所以后来,汉宣帝就给自己儿子,留下了三个辅政大臣。
这三个辅政大臣,分别是史高、萧望之以及周堪。这其中,史高是外戚,负责保护汉元帝的权力基础。至于萧望之和周堪,则是外臣的代表,负责干活。
接下来,汉朝却发生了一场影响极为深远的政治斗争。
简单来说,当时三位辅政大臣,是以萧望之为首。萧望之确实是一个大儒,而且能力很强。所以他掌权之后,就开始想着要对国家进行理想化的改造。
但问题是,后来,萧望之发现,自己的很多政策,在内朝那边根本就通不过。后来萧望之才明白,原来这是和宫里的很多宦官有关。所以萧望之就上书,请求汉元帝把这些宦官们全都赶走。但在这之后,汉元帝没听他的,反倒是宦官这边,彻底恨上了萧望之。
再之后,宦官们和萧望之代表的官员团体,就开始疯狂斗争。
在这场斗争当中,史高其实并没有明确表态。但作为外戚之首,他其实比较倾向于宦官那边。因为在之前的共事当时,史高也发现,萧望之太过霸道。所以史高觉得,让宦官们压制一下萧望之,也不是坏事。
但谁都没想到的是,后来,这个平衡被玩崩了。在这场斗争的结尾,宦官们用了一系列手段,直接把萧望之逼得自尽了。而萧望之自杀的,另一位辅政大臣周堪,也早就被贬黜。
就这样,在官员集团倒台之后,宦官们开始掌权了。此后,汉朝就开始了权宦石显掌权的时代。
从萧望之自尽,一直到汉元帝去世,在长达十多年的历史上,汉朝的高层权力,一直都被那位宦官头目石显把持。而在这个过程当中,作为外戚之首的史高,依然没有多说什么。他既没有去和石显争夺权力,也没有去彻底依附石显。
之所以会这样,原因其实很简单。
因为史高一直很清楚,史家的定位,到底是什么。
史家虽然是外戚,但和此时在位的汉元帝,关系其实已经很远了。史家的那位史良娣,论辈分的话,那是汉元帝的曾祖母!也就是说,史家和汉元帝的关系,其实就像是当年的吕后家族或者薄太后家族,和汉武帝之间的关系!
虽然双方之间,确实是亲戚,但这种亲戚关系,能有多少效果,其实并不好说。
所以史高对自己的定位,一直很清晰,那就是要作为皇帝的权力基础,不要参与争权。如果史家下场争权,或许也能击败宦官,或者击败其他外戚家族。在这之后,史家一定会引起皇帝的忌惮,以后很难全身而退。
反倒是眼下这样,史家虽然不争权,但却是皇帝最重要的安全保障。虽然不下场参战,但没谁敢小觑史家。就连汉元帝,也会很重视史家。
出于这种想法,接下来的几年里,史高老老实实的做事。等到几年之后,朝局稳定了,史高直接给汉元帝打了辞职报告,请求退休。就这样,公元前43年,在萧望之自杀四年之后,史高以大司马兼车骑将军的身份,光荣退休了。
退休之后,仅仅只过了一年,史高就去世了。
而史高去世之后,接下来,史家的带头人,就变成了史高的儿子,史丹。
到了史丹这一代,史家和汉元帝的关系,自然就更远了。不过好在,史家对此其实早就有所布局。当年汉元帝还是太子的时候,史丹就常年在东宫做事。所以等到汉元帝即位之后,史丹也理所成了汉元帝的心腹。
就这样,史丹接班之后,被汉元帝任命为侍中兼驸马都尉,依然处于汉朝的决策圈。
而史丹上位之后,他也是深得他爹的做官精髓。既不参与朝堂党争,也不去为了什么正义去和石显为敌。他就一直老老实实干活,自己申请,去太子那边做事。因为史丹本就是汉元帝的心腹,所以汉元帝很快就批准了他的申请,让他去负责东宫那边的安全。
就这样,接下来的史丹,又搭上了汉元帝的儿子刘骜这条线。
搭上刘骜这条线之后,史丹很快就成了刘骜身边最得力的支持者。因为刘骜虽然是汉元帝的嫡长子,但却不受汉元帝的宠爱。甚至有好几次,汉元帝都想直接废了他。
所以,史高的出现,无疑是太子刘骜的一个重要支持。在这之后,刘骜对史高非常信任和器重,史高也竭尽全力,死保太子。史高利用自己近侍的身份,经常在汉元帝身边,给太子说好话,这才让太子刘骜没有被废。
而且后来,又过了快十年之后,到了汉元帝临终之前,史高更是利用自己的近侍身份,做出了关键的贡献。因为汉元帝临终之前,不喜欢太子和皇后,所以不让他们在自己身边侍奉。反倒是让另一个宠妃傅昭仪,天天带着孩子在自己身边。
这种情况,很容易会演变成汉元帝临死之前,突然改立太子。在这个关键时刻,又是史丹以近臣的身份,前去探望汉元帝。然后,史丹又开始哭诉太子的不容易,让汉元帝彻底心软,承诺坚决不废太子。
就这样,在史丹的保护之下,最终,太子刘骜成功登基,这就是汉成帝。
作为西汉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个昏君,汉成帝确实不是什么好皇帝。但我们不得不说,汉成帝的手腕还是挺强的。汉成帝登基之后不久,就利用一系列手段,打压之前把持朝政的宦官石显。最终,石显直接被一撸到底,然后死在了回家的路上。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史丹代表史家,一直紧紧站在汉成帝身后。史丹自己不做任何表态,他只是尊重汉成帝的选择。汉成帝让他干啥,他就干啥。
而等到汉成帝彻底坐稳皇位之后,史丹很快又发现,汉成帝对史家,似乎也有点忌惮。这其实很好理解,毕竟史家和汉成帝的关系,已经相当于是汉宣帝和当年那个窦家的关系。这已经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时代,史家所谓的外戚身份,其实已经彻底没有了。
到了这个时代,史家其实已经和一般的大臣家族,没什么区别了。
所以接下来,史丹知道,该是自己隐退的时候了。
于是,汉成帝登基之后,接下来的十六年时间里,史丹开始沉迷于吃喝玩乐,行为也比较放浪不羁。但,史丹却又从来不参与朝堂斗争,只是以皇帝心腹的身份,掌控一部分宫廷卫戍之权。
见到史丹如此识趣,汉成帝也乐见其成。所以后来,在史家主动退让之后,汉成帝也没有再打压史家,反倒是主动进行大量的赏赐,弥补史家的退出。而这样一来,史丹在自己的人生后期,则是享尽了荣华富贵。据说他府上有几十个小妾!仆人奴婢更是多的数不胜数!
而在史丹退让的这多年里,汉朝的另一个外戚家族,汉成帝母亲家这边的王家,则是开始全面崛起。这也为后来王莽的全面掌权,奠定了基础。
至于史丹,在掌权十六年之后,享尽荣华富贵。在年老之后,因为身体实在不行了,所以主动申请退休。而史丹退休的时候,王莽已经三十岁了。当时在汉朝高层,王莽已经开始逐渐名扬天下,深受很多人的爱戴。
而史丹退休之后,仅仅只过了几个月,就去世了。因为史丹比较知进退,史丹退休之后,他的儿子们,基本上也都得到了很好的安置,有的甚至依然担任侍中,身处汉朝决策圈。等到后来王莽篡汉的时候,因为史家一直没和王家敌对,所以王莽对史家的印象也很好,依然愿意重用史家。
直到西汉灭亡之后,因为西汉彻底没有了,史家才彻底没落。
但这个结果,相比西汉时期其他的外戚家族,已经算是善终了。
史家能够善终,最大的原因,无非就是因为他们家知进退,不随意贪权。如果当年史家也下场争权,或许史家也能一度把持朝政,但多半会被清算。
不得不说,像这种耕读传家的大家族,家学一般都比较深,而且往往都能看清世事,提前给自己留后路。这样的家族,确实往往比较容易善终。但,史家的不作为,也确实纵容了后来王家的上位。
如果史家也曾经下场参战,说不定在汉朝末期的历史上,就没王家什么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