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经过长达二十五年的争斗后,最终缔结了重要的盟约。今天,奇闻网小编带大家回顾这段历史,共同了解这一重大事件。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辽国统帅萧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攻宋。面对这场惊人的军事行动,宋朝内部产生了主战和主和两种声音。一些胆小的大臣甚至提议迁都南京或成都以躲避辽军的锋芒。宰相寇准挺身而出,请求宋真宗振奋士气,迎击辽军。在寇准的鼓舞下,宋真宗最终决定整军出发,与辽军展开决战。
这场决定性的战役发生在澶洲(今河南濮阳)。当宋真宗渡过黄河抵达澶州城时,宋朝将士看到城楼上飘扬的旗帜,士气大振。辽军原本威猛,但主将萧挞聆被宋军击毙后,士气受挫,最终在城中败北。
在此背景下,辽国派人向宋军求和。宋真宗原本也有求和的打算,双方随即展开谈判。经过一番交涉,最终达成了史称“澶渊之盟”的盟约。盟约的主要内容是:以白沟河为界,互不侵扰;宋朝每年赠予辽国岁币十万两、绢二十匹;宋辽结为兄弟之国,以南朝和北朝相称。
朝中大臣普遍认为这个合约是成功的,以较小的代价换取了和平。也有人持不同看法。他们认为契丹军队远道而来,人困马乏,又遭挫败,宋军应该趁机阻断其退路,一举歼灭。但宋真宗和一些大臣一心求和,错过了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
澶渊之盟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在于用极小的代价换取了和平,促进了宋辽两国在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推动了民族的融合。消极的一面则在于这种和平使得双方放松警惕,兵备松弛,导致了后来后金的崛起,为宋辽双方都带来了惨痛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