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美国留学 >

美国名校:哈佛大学本科生住宿制和导师制

编辑:去美国留学费用 2019-05-22 08:07 浏览: 来源:www.liuxuekuai.com

  一、哈佛大学本科生住宿制

  (一)洛厄尔之前

  ()留学专家介绍,哈佛大学从创办时起,就一直寻求在生活和学习之间建立联系。1638年,哈佛学院正式开课时只有一位教师,他既是教师又是校长,师生一起在校内学习和生活。1642年,邓斯特校长(HenryDunster,1609-1659年)筹集1000英镑经费建成一幢多功能建筑,就是著名的老学院(OldCollege),目标是提供住宿和诵读的场所,完成了英国牛津/剑桥式的住宿制。老学院模仿英国剑桥大学伊顿学院(EtonCollege),既是学生学习的中心,又是学生生活的场所,整个建筑呈E字形,主体一层大厅就是学生祷告、听讲座、就餐和学院大型活动的场所;二楼是教师宿舍和图书馆,两翼是学生宿舍、办公室和厨房等。早期,哈佛学院新生入学后,一般被安排在可以居住3-4人的宿舍里,宿舍里有一名同班同学,1-2人是四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习惯上是高年级学生的仆役,必须服从并承担无报酬的差役和服务,早上起床后为高年级学生整理床铺,准备洗漱用具,准备早餐,整个白天随时听候使唤,直到晚上高年级学生入睡为止。1667年,校监委员会明令废止高年级学生役使低年级学生的做法,直到19世纪中期以前这一传统还在哈佛校园内盛行。1869-1909年,艾略特(CharlesWilliamEliot)担任哈佛大学校长。他苦心孤诣推行的课程选修制改革获得巨大成功,哈佛大学师生人数也随之急剧增长。1868-1869学年,哈佛学院共有教师23名,有学生529人;到1910-1911学年,教授增加到169名,在校生达到2217名。富家子弟住在豪华的私人府邸里,贫寒子弟住在寒酸的学生宿舍里,过去宗教、学术、社会生活三合一的学院式生活传统消失殆尽,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社会性人际交往,有悖于民主教育宗旨。

  (二)洛厄尔时代

  1909-1933年,洛厄尔(AbbottLarenceLoell)担任哈佛大学校长。到任之初,他就对学院内以财富、学校及波士顿社会为基础的社会分层强烈不满,他指责哈佛大学缺乏基本的社会教育环境,无法将伦理和宗教教育贯穿在学生日常生活中。他相信,一个年轻人的大学教育,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中进行,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大学为年轻人创造一个优良环境至关重要。洛厄尔声称:“大学的目标是同社会交互作用,而不是复制当代文明的缺陷。”洛厄尔在就职演说中说,人的天性是社会性动物,美国大学也应该发展人的这种能力,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性公民。他认为:“性格不仅仅取决于所接受的教育,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所生活的良好的同伴氛围。”洛厄尔说:“不同班级、不同类型和不同协会的本科生和导师们在同一个社区里生活,在同一个餐厅里就餐,全新的接触、惬意的交谈、深厚的友谊就会繁衍起来……简短地说,2-4年级学生同住在一幢宿舍楼里,提供了不同年龄本科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导师之间文化交流的机会,因而增强了对学术问题的兴趣,补充并强化了正式教育。”他努力在哈佛大学推行住宿制,把学生学习和生活完美结合起来,以制止学院里的社会解体。

  他的个动作是要求所有的新生住在校园里。1910-1914年,哈佛大学先后建成了三幢学生宿舍楼,1915年所有新生都住进了校内宿舍楼。1916-1928年,沿着新天地纪念大道(nely-landscapedMemorialDrive)又新建了4座新生宿舍楼,附有餐厅、公共寓所和能够容纳1-5名学生的现代化套房,洛厄尔校长理想中的住宿环境几近完成。

  1926年,哈佛学院决定把2-4年级本科生与1年级本科生分开居住,看看能否恢复哈佛学院教育的一些古老社会价值观。为此,哈佛大学着手建造首座实验性默里逊宿舍楼(MorisonexperimentalHouse),苦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恰在此时,耶鲁大学1897级学生哈克尼斯(EdardS.Harkness)成为哈佛现代住宿制的最大推动力。此前,耶鲁大学喋喋不休的争论打消了他捐赠母校的念头。1928年秋,哈克尼斯和洛厄尔校长一见如故,很快达成捐赠协议,宿舍楼工程随即开工。1930-1931年,哈克尼斯捐赠1300万美元建成了7幢宿舍楼,其中1930年新建邓斯特楼(Dunster)、艾略特楼(Eliot)和洛厄尔楼(Loell)3幢宿舍楼,1931年在已有宿舍楼基础上建成亚当斯楼(Adams)、科克兰德(Kirkland)、勒维芮特(Leverett)和温思奥普(Winthrop)4幢新宿舍楼。1933年,洛厄尔校长离任时,所有本科生都居住在学校学生宿舍楼中。

  20世纪50-70年代,哈佛大学入学人数激增,住宿制受到威胁。哈佛大学为此分别于1959年、1960年、1970年建造了昆西楼(Quincy)、勒维芮特塔楼(Lev-erettToers)、马瑟楼(Mather)。1966年,非住校学生开始使用勒曼楼(LehmanHall),该宿舍楼后来成为杜德雷楼(DudleyHouse)的重要组成部分。到1971年,包括拉德克里夫学院宿舍楼在内,各宿舍楼都实行男女混住,实现了洛厄尔校长打造一所男女共同生活和学习,没有社会分层的学院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