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蘋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怨王孙》
烟月笼罩,湖水上一层薄淡的雾色。秋天已尽,红稀香少。满眼望去,天地之间皆是一片昏黄。
在这个时节,已是百花凋残,俱无生机。天地之间,唯有江边矗立的枫叶,淡淡的变红,又再由红转黄。深秋,容易使人感觉寂寥。而寂寥,则是与感伤相连。秋风轻轻地吹过,有些冷,人们会下意识地裹紧自己的身体。
自古,描写秋景的诗词很多,诸如宋玉的《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人们对于秋景的感受,也就大多数停留在伤怀、伤情的阶段。仿佛天色一凉,树叶枯黄、凋零,碾成泥土,这人间就变成了一个悲剧。其实不是这样的,秋高气爽,秋天带走了夏季的燥热,使人们的心变沉静,自是有它的一番益处。年少时,我们迎面吹着秋风,不一样曾感到通体畅快、神清气爽吗?
这一年,也许是命中的又一场机缘到了。她竟要跟随父亲,一同离开齐州章丘的明水老家,去往汴京(位于今河南开封)。
她听说,那里很繁华。桃红柳绿、春风轻吹,即便是在如此残忍的秋,那边亦是充满了生机。长到十六岁,终于可以离开家乡,到更远的地方看上一看。她心底,既有不舍,更有欢喜,像所有这个年纪的少女,她对汴京的一切,充满了好奇。
离开的那天,“红稀香少”,往日可见的玫红、鹅黄统统不见了,似在为她的离去而伤感。深秋的景象,总是令人感到一丝寒意,却也让大自然变得更加透亮、纯净。“水光山色与人亲”,一瞬间,那些山水都变得灵动起来,像是被注入了灵魂。
她好奇地张望着世间的一切。因为汴京,她的生命又再开启了全新的旅程。也许,对她来说去哪里不重要,只要能跟自己最亲近的人在一起,天涯海角,亦是能够勇敢相随。
此时此刻,莲叶已老、露洗蘋草,秋意正浓。而沙滩上停歇着许多只鸥鹭水鸟,神态慵懒,似在对如她这般早早归去的人,表示不满。
这一年,李清照去到了汴京,成了一个异乡人。
人都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或者“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种孤独且难以名状的思乡情怀,唯有背井离乡、远离亲人的人才能领悟到。每逢佳节,对于那些身在异乡的人,落寞总那么轻易地停留在他们的心上、眼中。他们喜欢在漆黑的夜里,举首仰望天边的那轮明月,想象清辉所照之境,一生都牵挂的家人是否也在这样的时节深深地思念着自己。
异乡人是孤独的,因为他们懂得,从自己踏出家门的那一刻,故乡,渐行渐远,也许自己这一生都无法再回去。
怀想《红楼梦》中的林黛玉,那个手把荷锄、寂寞葬花的女子。十六岁的她因母亲早早病故,按照父亲的嘱托投奔远在金陵的外祖母,真可谓“一朝丧母在人前,寄人篱下定今生”。虽然吃穿用度样样不愁,亦有众多年纪相仿的姐妹相偎相伴,但哪里又比得了自家的轻松自在。每日行动小心翼翼,规矩礼仪概不敢犯,生怕稍有差池就落下不净的名声。受了委屈,只肯将自己交付于哀怨的眼泪。每每那时,总会思念逝去的母亲和再也难回的家园,怎叫她不为自己的身份感到哀伤难过?
这样的情怀与遗憾,早慧的李清照恐怕早已心有所虑。稍比黛玉幸运的是,她成为异乡人时,身边尚且有家人陪伴。母亲王氏虽是继母,却是贤惠通达,而父亲李格非,原本就对她宠爱有加。属于这位少女的一切,都是那样珍贵。
秋风,并不恼人;秋雨,并不多愁;秋景,并不多情。人的心情作祟。而此时的李清照,二八年华,又不曾经历过多磨难,心是开阔的,爽朗的。她连笑里,都溢满了甜蜜的满足。这样清新脱俗的气质,成全了这一首《怨王孙》,写尽秋色,卓尔不群。
有人说,唯有改变,才得生机。如此,李清照的人生轨迹,则是由这一次开始尝试告别过去。尽管当时,她尚且没能遇到后来与之伉俪情深的赵明诚,亦没有经历那些离愁别恨,她的心中还不曾有那样多的伤痕。此时的她,却是一个纯真无瑕的少女,用少女那无邪的眼光,在打量着这个新奇、有趣的大千世界。
这一首《怨王孙》具体是在何时所作,现已无从查究。可能是李清照初到汴京描绘的汴京景观,抑或当初离别明水老家,在路上吟诵。唯一知道的是,如此花样年华,李清照对周遭的一切,都秉承着一种深情、天然的姿态,仿若天下美景,皆从她的眼中折射。
词里的风物,万种风情,清清爽爽,潇潇洒洒。词以婉曲为贵,李清照的这首词,直抒胸臆,却将景致一一呈现。正可谓,“辞美不如情意真”。
此时,她尚沉浸在青春的欢乐里,有些沉醉,有些流连,根本无法察觉,那多年以后,所要遭受的颓败与辛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