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高耸的发髻样式在唐朝被雅称为峨髻,峨字源于山的高大雄伟。唐朝人将女子的高耸发髻以峨髻命名,真是恰如其分。据说峨髻的高度可达一尺以上,一尺的长度在唐朝约为二十八九厘米。这一记载绝非虚言,通过出土的陶俑和古代画作,我们可以窥见唐代女子的风采。
唐朝女子的形象,如同遥远星辰,我们无法亲眼目睹她们的风采。从流传下来的陶俑和画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们的魅力。唐朝时期,女子以肥胖为美,特别是盛唐时期,更是推崇丰腴之美。
唐朝妇女热爱美丽,创造了无数发式。其中包括倭堕髻、螺髻、反绾髻等等,而高髻是其中最受欢迎的一种。长安城中的童谣小曲都赞美着这种发式,丰润的身姿配上浓郁高耸的发髻,是当时最流行的时尚。
对于高髻的热爱,我们还可以从著名的《簪花仕女图》中感受到一二。画面中的五位女子都梳着高髻,展现了唐朝女子的优雅自信。为了打造这种高耸的发髻,唐朝妇女自有高招。史书记载,中唐时期,大量人发从东北和朝鲜被送到长安,其中一项用途就是制作假发髻,名为义髻。义髻源于古代的巾帼,唐人对其进行改进,增加了毛发编织技术。据说杨贵妃就偏好义髻,她常常将假髻作为首饰佩戴。有趣的是,唐人使用假发的方式与现代人相似,他们先将头发束至顶部,再套上义髻,用簪子固定。
在现代人眼中,唐朝女子的形象是丰满的身躯、宽松的衣裙、多姿多彩的发式以及优雅自信的神情。这种自信与优雅在高大的峨髻与暮云之间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有诗云“峨髻愁暮云”,高大的峨髻与暮云共同承载着晚来的愁思,忧郁之中透露出几分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