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号是古代特有的一种称呼方式,是古代人死后被供奉到庙中后的一种称呼。这一习惯起源于人们对祭祀的热爱,逐渐演变至今。
在古代的皇帝群体中,我们常常可以听到太祖、高祖等不同的庙号,那么这些庙号之间究竟有何差异呢?
其实,太祖和高祖这两个庙号主要是给开国皇帝的。就像唐高祖,一般都是开国皇帝被称为祖。二者的差别主要在于开国皇帝是否白手起家,如果是从零开始创立基业,就被称为太祖;如果是在祖先的基础上夺取天下,则被称为高祖。
以李渊为例,他就是在祖辈的基础上继承了一方的诸侯地位,拥有权力和势力,因此被称为高祖。而有些皇帝虽然也是白手起家,本应被称为太祖,但由于某些原因,庙号可能结合其他称呼。比如有一位皇帝,他的庙号本应是汉太祖,但结合实际情况,被称为高祖。
除了带祖的庙号,还有一种世祖。世祖也是第一个皇帝,但他并不是开创基业的人。例如汉世祖,虽然是开国皇帝,但他延续的是已有的统治。有些特殊情况下的皇帝庙号也会有所不同。比如某皇帝,本来庙号是明太宗,但由于某些原因被抬了一级,被称为成祖。
除了开国皇帝,其他皇帝一般被称为宗。但也有两位特殊的皇帝,他们的庙号并不按照常规来命名。其中一位本应是宗,但由于推崇另一位非正常登基的皇帝朱棣而被抬为成祖。另一位则是由于他的卓越功绩而被特别尊称为圣祖。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代有两位特别的人物没有庙号,那就是秦始皇和武则天。秦始皇认为庙号是臣子对皇帝的评说,是大不敬之举,因此废除了庙号;而武则天最终退位时身份为皇后,因此也没有庙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