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蜀后主建兴十二年的战场上,风云变幻,诸葛亮率领蜀军与魏军对峙于祁山之巅。彼时,诸葛孔明虽智计无双,却不幸染病军中。据史书记载,《裴注志》中的“诸葛亮传”描绘了他病重时的情景:每日食米仅三升。当魏军统帅得知这一消息时,他果断地判断:“其将死也。”
在魏晋时期,一升约等于今天的0.2023公升。那么,诸葛亮每日的三升米,相当于现在的0.6公升。按今天的大米重量计算,每公升大约重1.7斤,这意味着诸葛亮每天至少摄入了一斤大米。这个饭量,与我们现代人相比,显然不算小。
司马懿却认为诸葛亮的饭量已经很少了。我们不禁思考,也许在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人们的饭量确实比我们今天的人要大。《魏书》中的记载似乎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视角。敦煌人阚笥的饭量令人震惊:一餐竟能食三斗米或面!如果用今天的度量衡来计算,他的饭量是诸葛亮的几十倍。这样的记载似乎有夸张之处,至少与我们现代人的常识不符。
《宋书》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古代军队和高级行政干部饭量的线索。两万士兵一年需要四十八万斛米,平均每人每天六到七升。这说明在那个时代,军队和高级官员的饭量至少是普通人的两倍。一些历史记载也表明,每天六到七升粮食可能是当时成年男子正常饭量的下限。如果低于这个标准,人们可能会感到饥饿。而每天三升粮食,则是维持生命的最低标准。
我们不禁思考,那个时代的人的饭量是否真的比我们今天的人大?还是吴承洛的《中国度量衡史》有误?这个问题或许需要历史学者去深入研究。但无论如何,诸葛亮的智慧与饭量,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