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外语学习 >

背英语单词的科学方法

编辑:小语种学习 2019-05-30 19:06 浏览: 来源:www.liuxuekuai.com

正常的记忆单词顺序应该是这样

1) 开始阅读一篇文章;
2) 随手把遇到的生词、词组从词典里查出相应的释义并记录下来;
3) 遇到没有生词却依然读不懂的句子,那就去查查语法书以及其它的一些工具书;
4) 阅读完毕之后,隔一段时间去复习曾经阅读过的文章;
5) 为了复习阶段的方便,把依然记忆不够深刻的单词制作一个列表,反复浏览直至彻底记住为止。

关于教育,有一句所谓“老生常谈”说的是“不能还不会走呢就想跑”。可是,基于种种原因,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忽略这种真知灼见——我猜也许是因为道理太过明显,而又被重复的太多,乃至于每个人都对之太过熟悉,于是应了那句话“熟悉产生轻视”。忽略前面的众多过程,而只把一个环节单独拿出来,本质上来看只不过是想偷懒和急于求成的心理在作祟而已。——尤其是在那中文释义有可能要么不正确要么不完整的情况下。

很多单词——越常用的单词越是如此——不只一个意思,这即意味着说这些单词在不同的语境之中就可能是不同的意思。如若脱离语境,单词本身实际上没有任何意义(,最基本的少数词汇可以孤立使用,比如“Stop!”、“Go!”、“Fuck!”、“Darling!”、“Wonderful!”等等)。

一个比较夸张的例子是“Scale ”这个单词,在数学课上往往是“比例”的意思,也可能是“进位制”的意思;在物理课上可能是“刻度”的意思;在化学实验室里,大抵上指的是“天平”;生物课上如果提到鱼,那么应该是“鱼鳞”的意思;如果在厨房里那么就是动词“剥去鱼鳞”,或者是名词“锅垢”;如果在自家的仓房里提到这个词,指的应该是“小梯子”;建筑学里提到的话也许是“锈迹”的意思;牙科医生说出来这个词指的通常是“牙垢”;眼科医生说出来这个词指的是“障眼物”;小说里遇到弄不好是动词“不付钱便搭乘(如电车或火车)”;如果作者是澳大利亚人,弄不好是动词“欺骗”的意思;如果是在讲登山之类话题的文章里遇到,可能是动词“攀登”的意思;如果文章是关于家具制作的,估计是“比例尺”的意思;如果是讲音乐的文章里提到,大抵上是“音阶”的意思;如果是经济学的文章里提到,往往是“规模”的意思;涉及劳动法的文章里提到,可能是“最低薪酬”……这样一个单词,在哪一本词汇书里曾经完整地收录呢?事实上,想想就知道了,词汇书要是把每个单词都如此完整地收录,那不就直接等于“抄袭”词典了么?

所以说,绝大多数单词必须依附于文本才能够拥有具体的含义。拿我自己做例子我是读过关于钢琴构造的文章才知道“felt”这个单词可以作为名词使用,是“毛毡”的意思(就是用来包敲击琴弦的小钢锤的那种材料);读过关于大陆板块以及火山形成的文章,才知道“fault”这个单词的一个意思是“断层”;读过关于营养学的文章才知道“condition”还有“病痛”的含义;看过关于老千的电影,才知道“骗局”被他们成为“confidence”……

背单词,一定要在特定的上下文语境中记忆,只有这样才牢靠。脱离或者孤立于文本去背单词,背下来也没多大的用处。背单词不用单词造句,背单词不看单词的例句,背单词不看单词的用法,更有甚者,只背单词坚决不看文章,这是怎样愚蠢的心理在作怪?学习不能偷懒,现实的原因只不过是因为偷懒确实特别不划算。并且偷懒的代价最终总是比不偷懒的代价高出许多。仔细想想吧,江湖上那句话从来都不是说着玩的——“出来混的,早晚要还的……”所以,我才经常劝诫我的学生“记住,偷懒的唯一方法就是不偷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