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十月,是韩国最美的季节。漫山遍野的红叶如火如荼,宛如披上了大自然的红色礼服。而人们常说,这个时节不仅仅是金秋,更是红秋。在这醉人的风景中,韩国的大街小巷里,人们热衷于登山,仿佛秋天是登山爱好者的狂欢季。他们身着专业的装备,仿佛是一群来自神秘组织的者。这些者属于韩国众多的山岳会,这些社团不仅是登山爱好者的聚集地,更是政治和社会生活的纽带。
山岳会只是韩国众多社团文化的一种体现。在韩国,成立各种社团组织是一种社会风尚。每个社团实际上都是一个独特的圈子。韩国人似乎生活在多重圈子中,他们觉得归属某个圈子是生活的必需,不归属于某个圈子就会感到焦虑和排斥,甚至对事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这种特性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韩国人初到新环境时,总是急于寻找归属感,否则他们会感到无所适从。他们见面时喜欢询问对方的家乡、毕业学校、服役部队等信息,以此来确定彼此的归属圈子。韩国人不喜欢单独行动,甚至在饭店、食堂里也很难看到单独用餐的人,因为他们觉得孤单一个人是非常可怜的。喝酒也是如此,他们从不独自饮酒,更不会自己给自己倒酒,因为没有朋友似乎就失去了生活的乐趣。这种群居意识甚至渗透到韩国的语言文化中,即使一个人居住,他们也会说这是“我们的家”。
从出生的那一刻起,韩国人就被注定要归属于某个圈子,特别是血缘、地缘和学缘这些无法个人选择的圈子。比如出生在光州的人被归为“湖南人”,出生在大邱的人则被归为“岭南人”。这些地域性的圈子在韩国社会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甚至影响到政治领域。例如,韩国大国家党议员中很少有湖南出身的人,而议员中则少有岭南人。除了地缘圈子外,学缘构建的半终身圈子也非常重要。从小学开始,同学们就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同学会和校友会,定期举行各种聚会,构筑了牢固的关系网络。
归属于不同的圈子基本上决定了韩国人一生的命运。各个圈子的成员无论走到哪里都会相互帮助,展现出强大的凝聚力。韩国的校友会、湖南老乡会和海军陆战队战友会等圈子因其强大的凝聚力而备受瞩目。韩国媒体曾指出,前任总统李明博的任期内身边都是他的校友、教友或老乡。实际上,韩国的政治格局一直受到圈子文化的影响。
无论走到哪里,韩国人都会坚守一个信条:“聚则生,散则亡。”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成立各种各样的组织,寻找属于自己的身份认同,并通过各种聚会来巩固既有的圈子,从而进一步强化这种认同。正因为如此,每年年末的时候,韩国人都会因参加各种圈子聚会而忙得不可开交。这种圈子文化不仅在国内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在国外也同样如此。他们到每个国家都会很快形成聚集区,分布在中国各大城市的“韩国城”就是典型的例子。
这种圈子文化虽然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但其副作用也不容忽视,那就是排斥其他集团、其他族群和其他国家的狭隘排外主义。显然,这是全球化时代韩国需要克服的一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