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25年至1926年的省港大罢工之后,意识到沟通中西文化的重要性,于是大学决定增设中文学系,为汉文中学毕业生提供入读机会。
1927年,香港大学中文系正式成立,邀请前朝翰林和区大典等学者执教。富商邓志昂捐款建立中文学院和中文图书馆,这一举措引发了一股重视中文教育的热潮。
1941年香港沦陷,本部大楼被炸毁,大学中文系一度停办。直至1945年战争结束,大学才得以复办。战后,随着社会的需求变化,大学陆续增设了理学院、法学院和社会科学院等。
到1956年,香港大学为适应社会快速发展,建立了继续教育部,为成人提供教育支持。而在1961年,大学迎来了它的五十周年校庆,此时学生人数已超过两千名,是战前的四倍。
随着时间的推移,香港大学不断壮大和发展。在1967年成立了社会科学学院,接着在1969年法学部正式建立。到了1982年,以Prince Philip Dental Hospital为基础,香港大学牙医学院正式成立,如今仍是香港地区唯一的牙科专业高等教育机构。
随后在1984年,教育系和建筑系分别升级为学院,法学部也升格为独立的法学院。在这一时期,香港开始推行大专教育本地化政策,使大多数香港人无需远赴英国求学。这也为主权的移交做了准备,并大幅度增加了学位和课程种类,导致港大学生人数迅速增长。
到了九十年代,香港大学的继续教育部逐渐演变为专业进修学院。主权移交后,尽管遭遇数次校政风波的困扰,但大学逐渐从单纯的教学转向教学和研究并重。同时积极拓展与海内外的大学和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合作,特别是在医学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如SARS病毒研究等。
进入新世纪后,香港大学在2001年成立了第十个学院—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这也标志着香港大学在学术领域的不断发展和壮大。